为何你追女孩1年不如别人1顿饭,心理学

“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和喜欢的人拉近关系,那接下来这几步你一定要做!首先……

如果你正处于单身状态并渴望另一半的陪伴,那么你一定在各类社交平台中刷到过这类视频或文章。

这些视频从各种角度告诉你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成功追求另一半,方法非常“合理”,非常“适用于”目前的状况。可这些方法一旦用于实践,你就会发现他们毫无作用,甚至会把对方推开。

很多人在遭遇这种状况后会非常沮丧,认为与对方无缘,但真正的原因不在于此,而是与自己有关……

1、你是否遇到过下列状况?

在和他人交往过程中,你是否出现过这些状态?

1、只要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就会变得畏畏缩缩,束手束脚,觉得自己像个“傻子”。

哪怕自己很明白,追求对方要勇敢,但还是会这样。简单来说就是觉得自己“不正常”了。

2、想要给喜欢的人发消息,但怕发了之后对方不回复消息,怕对方拒绝你。

3、对方明明给了你机会,但却因为你自己害怕让自己变成备胎。

如果你在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出现过上述状态,那么毫无疑问,现在的你一定处于人际防御状态之中。

你们会发现这种状态下的自己变得束手束脚,在害怕自己付出的同时得不到回应。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你,依旧会对他人产生好感,和对方约会、聊天,但自始至终都无法与对方更进一步,更无法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而你却不知所措,更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

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你首先就要弄明白,什么是人际防御?

2、什么是人际防御?

我们在面对和处理事情时,通常会分为三部分处理,即“体验”、“意识”和“表达”。如果将这三部分代入日常生活的话,最直观的便是品茶。

当你品茶时,入口后一定能体验到茶的味道和香气。这时你的身体和大脑也会感到轻松与愉悦,与此同时你也会向外界表达对眼前这杯茶的感觉。这个过程便是“体验”、“意识”和“表达”。

和他人的交往也是如此。在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同样要经历这三个过程。

你和对方相遇、相知,在相处过程爱上对方并展开追求。如果一切顺利,同对方在一起,那就意味着你体验了“体验”、“意识”和“表达”的全过程。可如果事与愿违,会发生什么呢?

你依旧同对方相遇、相知,在相处的过程中爱上对方并展开追求。可当你向对方表明心意时却惨遭拒绝。

这时的你心里非常难受,同时非常压抑。但碍于面子却什么都不能说,只能满脸微笑地说“没关系”,通过自我安慰来欺骗自己。这时你内心中会出现压抑情绪,久而久之便会形成“防御”。

这时如果再次追求又再被拒绝,而你却什么都没感觉到,就会形成最底层的人际防御。

这时身体的感受已经无法进入意识,你会发现自己不但无法同对方拉近关系,更无法处理任何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这些你根本不会意识的到。

3、为什么会出现人际防御?

人们之所以会出现人际防御,通常情况下出于以下几点原因。

1、行为惯性

所谓“行为惯性”,就是指你习惯于活在他人的期望当中。近几年我们经常谈论的“职场pua”或“人际关系pua”,就是由于自身行为惯性所导致的情形之一。

“行为惯性”会让你觉得自己做事情的方式总会让他人感到厌恶,总会被他人排挤。但与此同时你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先把改正自己的错误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只能一错再错。

这种惯性放在感情中也是如此,举个例子。

当你见到喜欢的人时,你的习惯做法是什么?是走上前去同对方聊天?还是躲在一旁默默观望?但无论哪一种,都是你的行为惯性,同时也会试探对方,无论用哪种方式。

但当你试探对方之后,便会出现一个问题,那便是认为自己无法“搞定”对方,这便是一种“行为惯性”。

当你觉得自己和对方没什么机会时便会用意识压制自己的体验,即便对方觉得你这个人还可以,可以继续交往。你也会觉得对方不喜欢你,表现出畏畏缩缩的状态。无法同他人建立任何真实有效的关系。

这种状态出现一次后还会反复出现,一而再再而三。久而久之你便会对另一半无感,会像网络中宣传的那样,不想谈恋爱,认为谈恋爱不如喝酒、跳舞、看纸片人。

这就有点像你自己给自筑了一道墙,哪怕前面是宽敞大路也不敢勇往直前。

2、他人洗脑

什么是洗脑?

洗脑,即精神控制。指用外部压力将特殊的思想灌输给他人。洗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排他性、循环论证、利益承诺、咒语化、仪式化、重复性。

在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这种洗脑同样存在。而男女交往中最典型的便是向对方强行输出自身价值观。

而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容易被他人洗脑的人群通常缺乏独立判断能力,遇到事情时更倾向于相信他人,甚至主动接受他人的洗脑。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咨询自己和对方有没有可能在一起。

我们在网络中经常会看到这种问题。

“XX老师”您好,您能不能帮我看看我和某某之间有没有可能在一起?

当你发现出现这种问题时,毫无疑问,提问者正在主动接受他人洗脑。这时回答者会在没有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向提问者提供大众化的情感“套路”。

这些“套路”看起来有效,但应用到提问者自身时却不一定有效。一旦提问者失败,便会压抑自身的情感,成为人们口中的“爱无能”的同时出现人际防御。

3、社会惯性

社会惯性造成的人际防御在年轻一代人群中较为少见,多出现于70后、80后甚至60后之间,这是特殊的成长经历导致他们更容易产生社会惯性。

“社会惯性”这个概念,起源于法国心理学家Ringelmann在年的实验研究。研究首次发现,团队成员的平均贡献率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减少,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惯性”。

俄国的毕治杜立夫则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存在惰性物质一样,存在惰性现象。这种惰性的表现为社会成员的消极落后、不愿轻易改变其生活习惯或工作习惯等等。

如果把社会惰性代入情感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类似的惯性。这些情感惯性在无形之中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之中,影响我们同对方的交往。

以上就是出现人机防御的三大原因,但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事人自身各类条条框框的限制所导致的。这种条条框框主要表现为两点。

首先是对经验无法保持开放。他们的心中存在固有的、僵化的概念、认知、假设和信念。

在他们心中会存在着诸如“追求对方是不能当‘舔狗’”,“追求对方时千万不要表白”等信念,或存在着诸如只要是美女就很难接近的社会惯性。

还有一些人会认为当众搭讪女生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不仅会被女生拒绝,还会“自降身价”。这就是由于自身内心僵化导致的无法对经验保持开放。

出现这种情况的人会针对某件事情指定某种认知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向框架中填充相应的事物。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虚假的,无法真正有效地帮助自己。

其次是太过在乎。上文中提到的认知框架,就是因为这些人过于在乎他人评价造成的。他们害怕被他人评价,害怕做错事情被人指指点点,于是主动将是非对错的决定权拱手让出。

这种做法看起来非常奇葩,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再正常不过了,当一个人出现这种状况时,会让自己在外人看来变得无法接近,没有办法形成亲密关系。

而对他本人而言,这种做法会让让自己在无意识中塑造一个“人格面具”,内外表现不一,无法从外界接收到真实的事物。

当他把所有的一切都集中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处于人机防御的状态之中,但却为时已晚。

4、人际防御的危害

当一个人出现人机防御状态后,他的人生轨迹一定会发生改变,而在此期间也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很多消极负面的事情,这就是人机防御的危害。

关于人机防御的危害有很多,但最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很难拥有真实的人际关系

当人们出现人机防御状态后,会觉得自己身边缺乏真正的朋友,无法与他人“掏心掏肺”。身边围绕的更多是一些“酒肉朋友”以及“塑料姐妹”。

当然,有很多人认为交朋友应该是快乐的,就是应该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也有很多人无法分辨自己身边的到底是不是“酒肉朋友”。如果你无法确定,可以参照以下标准。

第一,对方是否愿意倾听你说的话?

如果对方是真正的朋友,那么他一定会愿意倾听你的观点。哪怕自己不同意,也会愿意让对方把观点说完。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0%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