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你看到的
距离西安首届农民节开幕只剩两天时间!
近日
西安市首届“十佳农村文明家庭”名单也新鲜出炉啦
区县
家庭名称
灞桥区
屈正民家庭
阎良区
王学凯家庭
临潼区
杨佩侠家庭
长安区
赵水利家庭
高陵区
张纪文家庭
蓝田县
李卫平家庭
周至县
赵彩维家庭
周至县
钟简娥家庭
鄠邑区
史苏芳家庭
西咸新区
王利梅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西安市十佳农村文明家庭”中,
有的家庭互敬互爱、和睦温馨,
有的家庭敬老爱老、传承孝道,
有的家庭勤俭耕读、热心公益,
还有的家庭积极助人、甘于奉献……
他们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
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
他们用优良的家风家训引领着社会文明新风尚。
接下来
咱们一起去感受这些家庭的真、善、美!
李卫平家庭
图片丨李卫平家庭全家福
李卫平,男,年出生,蓝田县三里镇秦家寨村四组一名普通村民,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六口之家。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有加,妻子和公婆关系相处融洽,整个家庭关系和睦、孝老爱亲、宽以待人、助人为乐、团结邻里,是村中公认的“十星级文明户”,是秦家寨村人人学习的榜样。
历经磨难无怨无悔
父亲李寅虎是一名退休工人,母亲和妻子都是家庭主妇,两个儿子在上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们经营了一家小商店,妻子打理,父母从旁协助,李卫平外出打工,生活虽然过得辛苦但一家齐心协力也过得有滋有味。天有不测风云,年父亲查出患有腰椎增生和退行性关节炎,行动迟缓,家里的重担全压在妻子一人身上,可这些并没有压垮夫妻二人,他们一起努力生活照顾父亲。可厄运并未就此放过这一家人,年婆婆突感不适,医院检查,查出患有食管癌,这一连串的打击对这个家庭来说如晴天霹雳,可李卫平和妻子知道他们不能倒下,上有父亲、下有儿子,为了他们也要坚持。他们打起精神陪母亲看病,结果医院检查晚上回家来回跑,妻子晕车好几次都难过的想吐,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强忍着毫无怨言和丈夫一起照顾母亲,亲朋劝说让别花冤枉钱,夫妻坚持不动摇,只要有一线希望都要为母亲做手术,几经磨难终于住上院安排了手术时间。
李卫平看着因来回奔波而憔悴消瘦的妻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缓解妻子压力,辞去了工作和妻子一起照顾母亲,做完手术后,还做了四次化疗,医院度过,对婆婆无微不至的照顾。看着婆婆承受的痛苦,秦淑玲总是一个人偷偷躲出去哭,同病房的人都说这个女儿真好,婆婆微笑着说:“这媳妇比女儿还好”。在他们精心照顾下,母亲情况好转出院回家休养,定期去复查、放疗、吃中药,在医生预言半年生命的情况下,至今一年多,病情稳定,心情愉悦。李卫平岳母也因脑出血,生活不能自理,他和妻子便一起照顾,为了安慰老人,还经常拉他们出去转转,减轻老人们的精神负担。对待一切困难,他们两人从不抱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不想“子欲孝而亲不待”。
人常说:环境影响人,在父母的教育及感染下,大儿子李少勋考上了陕西青年职业学院,他非常懂事,深知父母的辛苦及生活的艰难,在学校申请助学贷款,每年寒暑假都出去打假期工,只为了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小儿子李嘉勋在蓝田县城关中学念高中,每到星期天都会回家帮父母一起照顾老人,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给爷爷奶奶讲笑话逗开心。在学校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表现优异,选为班长,期末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助人为乐文明礼貌
在对待邻里关系上,秦淑玲全家人一直坚持着“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与邻居和睦相处,对老人、长辈、他人讲礼貌,做事讲规矩。邻居家只要谁有了困难或需要帮忙,他们就一定会伸出友爱之手热心帮助,结下了很好的人缘,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李卫平夫妇非常热心公益事业,虽然自己生活压力很大,可他们总是不忘帮助有需要的人,多次在轻松筹、水滴筹上帮助别人,为一些无钱看病的人捐款献爱心。医院的中心血站无偿献血,从事农村信息员工作八年来,积极为群众发布供求信息,解决群众的买卖难问题。夫妻二人经常积极参加村上的义务活动:打扫卫生、清扫道路积雪、帮助村干部走访贫困户了解情况等,为建设美丽、和谐、文明的家乡奉献自己绵薄之力。
李卫平一家面对生活的磨难与考验,依然能够坚持夫妻恩爱、孝敬老人、培养孩子、邻里和睦,点点滴滴都诠释着“家和万事兴”爱的真谛。
屈正民家庭
图片丨屈正民家庭全家福
在灞桥区狄寨街道西车村有一个幸福的六口之家,微微上扬的唇角、和善的眼神和温暖的笑容是家里每个人最典型的特征。老爷子屈自恩已90多岁高龄,户主屈正民、妻子屈新文在务农的同时利用农闲间隙做点小生意,大儿子屈强和媳妇杨碧波是基层中学教师,小儿子屈向正在读大学。他们恪守传承着“孝顺顾家、实诚做人”的家训,用最朴实无华的言语和平凡中的点滴事迹绘就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画卷,受到了乡亲邻里的一致好评,是灞桥区农村“十星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的代表。
孝字当先传家风
家是爱的港湾,屈正民、屈新文夫妇俩认为首屈一指的爱就是孝顺。家里地位最高的就是90岁高龄的屈自恩老人,虽常年卧病在床,可他就是家里的“天”,他的事都是家里“天大的事”。每天吃什么,老人说了算,家里做的吃腻了,媳妇就出去买,给他换口味;老人身体不便,无法自理,儿子屈正民就辞去好不容易找到的中学生活教师的工作专职服侍、陪伴,一干就是5年;根据老人的作息情况,屈正民夜里都要起来5、6次,就为了让老人能舒服的上个厕所、翻个身。冬天,老人身体状况差,媳妇就停了自家的小生意专心伺候。老人年纪大了,小毛病也多,不是头疼就是脑热,家里促消化的、治喉咙的、清肺止咳的、风湿止痛的数十种药从来就没断过,什么时候用什么药、计量如何、怎么服用媳妇是一清二楚、如数家珍。
提起夫妻俩,以“孝”为风的西车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为俩好地很!对他爸没话说,就是原先他妈在的时候,人一家子也是和睦地很,30年来从来莫听说他屋里吵过嘴,都是和和气气高高兴兴地!”
“也没啥,凡事以老人为先,让老人不受罪,我们自己也不留遗憾”媳妇屈新文说。
孝顺的家风让这个家温馨和睦,代代传承。去年,大儿子在成都结了婚,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远千里专程把爷爷接到带有电梯的新房里住了3个月,水果、蔬菜、蛋奶、糕点小夫妻俩每天变着花样地做好吃的,争着给爷爷讲学校里的新鲜事,直到小夫妻俩假期结束才把老人送了回来。还在读大学的小儿子每到假期从来没有出去玩耍或打工,最大的事情就是照顾爷爷,给爷爷读书、读报,背爷爷上厕所、出门子,太阳好的时候必然要推着轮椅陪爷爷在村里散散步,看一看村子里的文化墙、新广场,听一听集中评议的好人好事、凡人善举。90多岁高龄的屈自恩老人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虽然行动不便却身体健康,面色红润。
实诚做人立家规
在大儿子屈强和媳妇杨碧波的结婚典礼上,不善言辞的屈正民、屈新文夫妇只送给了儿子一句话“孝顺顾家、实诚做人”。
厚重的黄土地赋予了白鹿原上人“实”的特质,屈正民是一个典型的“实在人”,为人老实本分,做事踏实肯干,不计较。西车村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改造,需要拆除屈正民家里的菜园子,征用他家的侧墙作画。菜园里瓜果蔬菜长势正好,屈正民却二话不说自己动手,将菜园清理得一干二净,侧墙不平整的地方还自掏腰包抹上腻子刮平整好。“美丽乡村建设是国家、政府的大事,咱小家要为大家服务,这点菜算啥!”
妻子屈新文善良诚实、持家有道,虽然一家子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并不宽裕,可在亲戚朋友遇到难事、紧事的时候,屈新文总是主动出力帮忙,甚至自己勒紧腰带借钱给别人,帮人渡过难关。做小生意时,常有顾客忘记已交付的押金多给了钱,屈新文发现后总是如数退还。很多同行嘲笑说“你就是太老实才做不成大老板的”,屈新文总是淡然一笑,在她的心里,做人实诚的金字招牌比真金白银更重要!
质朴纯善育新风
忠厚朴实的村民过着朴素纯善的生活,有着简单纯粹的快乐。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的奢侈之风,在农村愈演愈烈的趋势,喜事越办越阔,丧事越办越大。但在屈正民的家,儿子结婚娶媳妇没花一分钱礼金,而且儿媳妇孝顺懂事、亲家明理和善;前些年婆婆去世时一家人也是一切从简,不要贡品,不收花圈,更不收钱。屈正民说:“与其死后多烧纸,不如生前多孝顺。生前敬孝方为孝。”真真正正是婚事新办、丧事减办。屈正民不但带头倡导文明新风,从自己做起,发挥了良好示范带动作用,还动员身边的朋友、亲属也一起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尚。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村大操大办的风气得以改善。既减轻了村民家庭的负担,又给大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用屈正民自己的话说,“村里越来越美咧,风气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咧”。
屈正民一家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极其普通的一个家庭,在这个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构建了一个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生活氛围;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有一个热爱生活、珍惜所有的心态……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朴素、实诚、尽孝道、讲亲情等传统美德,为无数个家庭做出了表率。
史苏芳家庭
图片丨史苏芳全家福
史苏芳,鄠邑区渭丰镇定舟村村民,有一个七口人大家庭,有九十岁高龄的老奶奶乐享天伦安度晚年,年届七旬退而不休桃李满天下的家庭顶梁柱赵继益,既是媳妇、也是婆婆的家庭主妇史苏芳。一家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和睦友邻,赢得了社会的赞誉。被区文明委评为“十星级文明户”,在市文明办举办的市级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中,该家庭已被公示。年被西安市妇联授予“十佳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在鄠邑区渭丰镇定舟村,提起赵继益、史苏芳的家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翘起大拇指,齐声地夸赞,那是一个尊德守礼、平等和谐,家风良好,淳朴向善的大家庭。
艰苦的环境和拼搏的精神铸就家庭的品格。赵继益、史苏芳在物资生活匮乏的年代,结成了当时家有七口人的患难夫妻,上有两位老人下面还有五位没有成年的弟弟妹妹,生活虽然困难,一家人其乐融融。一场意外赵继益的父亲赵元峰因公牺牲(户县县志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伤亡人员记载),赵继益、史苏芳夫妇承担起了赡养母亲,抚养弟妹的任务。他们没日没夜地劳作,养鸡养鸭养猪补贴家用,把五个弟弟妹妹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书念,直到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庭。年89岁的婆婆不慎绊倒,严重骨折,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吃喝拉撒全部靠人照顾。喂药,操心大小便,梳头,洗身,换衣服,史苏芳从不叫苦喊累,三个月后婆婆终于能坐起来了。今年已九十岁高龄的隽雪芳,看到十四口人的一大家子,逢人就夸他们夫妇。定舟村的乡党们都被这一家子坚韧的拼搏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所感动,说这一家子从贫穷到小康真不容易,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史苏芳平时的一言一行、做人的原则是助弱帮贫,她常讲“有舍就有得”。村中有户人家是智障者,周围邻居都不愿意和这家人来往,眼看生活难以为继。当史苏芳看到这种情况后,主动伸出友爱之手,送钱送物,还带其在村中纸箱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物质精神都得到了帮助,从过去生活难以为继的困难局面到现收入万元有余,不但摆脱了贫困,在乡党跟前的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了。前年冬天,史苏芳孙女去上学,看到有几个外来打工者的孩子衣服单薄破烂,回到家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给孙女们准备的衣服、学习用具、鞋袜给孩子们送过去,连姓名也没有留,那几家人到现在都不知道是谁在帮助他们。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赵继益回乡劳动中,曾任村党支委、团支部书记、村文书等职,多次评为先进生产者、优秀团干部、模范党员,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教40年,曾任校党支部付书记,团支部书记,乡语英教研组长等职,多次评为先进个人,模范党员,中学一级教师;退休后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任老年协会会长。一生爱学习的赵继益从没有放下书本,自费购买《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等书籍,带领家人及周围群众一起学习,在街坊邻居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史苏芳,无怨无悔挑起家庭重担,尽孝道弘扬传统美德,乐于助人,年被授予“户县十佳好婆婆”称号。赵继益、史苏芳家庭在经历了生活的困难以后,依靠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依靠着坚韧不拔的生活信念,充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美好家庭的杰出代表。年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组专题拍摄并报道了他们“全家四代人同吃长寿面”的欢乐场面,画面温暖感人的主谐美好文明家庭,有力的宣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明的新家庭新风尚。
王利梅家庭
图片丨王利梅家庭合影
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周陵街办南贺村,王利梅家庭的孝心事迹在当地家喻户晓,王利梅不仅悉心照顾公婆,还把已是耄耋之年的大伯从台湾接回家抚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美德。在他们家的影响下,20多位同村爱心人士自发组成志愿者团队,共同照顾村内孤寡老人,赢得群众和社会的广泛赞誉。王利梅先后获得“咸阳市道德模范”“渭城区好媳妇”等殊荣,年入选“咸阳好人榜”。
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利梅比闺女还亲,我心疼这个孩子呀!这么多年来侍候我,没有一句怨言,到哪里找这样的好孩子呀!”抗战老兵李学思已89高龄,他正在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安享晚年,一说起侄媳妇老人就满含眼泪。
王利梅20年前结婚时,公公李学儒就告诉她自己还有个大哥在台湾,不知生死,半个多世纪以来自己一直牵挂着他。这件事刻在了王利梅的心里,经过多方打听,年终于从坡刘村一位回老家探亲的台湾同胞口中得知了大伯的消息,老人健在,无妻无子,孤老一人,王利梅马上和公公的5个弟兄商量,当众表态自己愿意接、愿意养。
年王利梅和公公李学儒一行5人到台湾的一所“荣民之家”,将古稀之年的大伯接回家来养老,公公失散了70余载的大哥,终于圆了回归故里、落叶归根的愿望。“把老人接回来,完成了几代人的心愿,作为我爸,把他大哥接回来,弟兄们团聚了,他的心愿完成了。作为晚辈的我,圆了父亲的心愿,自己也很满足。”王利梅说,大伯参加抗战为民族尽忠,一辈子没享啥福,她要尽一份孝心。
老人接回来后,公公、婆婆和大伯3位老人日常的起居、饮食卫生等都要王利梅夫妇照料,两人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帮老人按摩、涮洗衣物、做可口的饭菜,时不时地还要陪老人们聊天,逗他们开心。孩子们更是爷爷长爷爷短地叫着,她女儿帮老人剪指甲,儿子给老人捶腿,老人总是充满爱怜地摸着孩子们的头。
年10月9日,大伯突然晕倒,脸色煞白,呼吸急促,生命垂危。王利梅赶紧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救治,医生确诊为心脏起搏性休克,随时会有危险!大伯当时已86岁高龄,公公也至古稀之年,兄弟情深,两位老人相依为命,任何一个她都难以割舍。她对主治医生说:“大夫,老人半生漂泊,回归故里就该安度晚年!只要能治疗,花再多的钱都行!”可是大伯坚决不做手术,他说:“我一个孤老头子能从台湾回到老家,落叶归根就无悔了,不要再花钱治疗了!”
王利梅夫妇耐心地开导,甚至“连哄带骗”说费用可以报销,最终老人接受治疗,配合大夫手术。术后,王利梅夫妇端茶喂饭、端屎端尿、擦洗身体伺候老人,从无怨言。医院吃的饭菜没营养,就在家里做好饭菜,医院。那段时间王利梅夫妇眼里布满血丝,疲惫不堪,可是他们很快乐,病房里透着浓浓的亲情,其他病友都以为王利梅是老人的亲生女儿呢。
王利梅的丈夫李海涛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在和王利梅一道孝敬自家亲人的同时,也以“老吾老及人之老”之心关爱帮忙有困难的老人。一天,李海涛接到千里之外的朋友的求助电话,他独居家中、80多岁的母亲突发中风,医院救治。尽管这位朋友和自己平日没多少往来,但李海涛在安抚他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老人家中,将老人送医院治疗,并垫付门诊费和押金,直到病人的亲属赶来才离开。由于救治及时,老人康复,生活完全自理。
榜样就在身边。王丽梅夫妇的言传身教塑造出了孩子的道德品格。女儿李溢凡,从小在这样一个孝老爱亲的家庭中成长,母亲不在家时,她就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担。李溢凡在学习上非常认真刻苦,平时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虚心请教,在校期间还主动帮助成绩落后的同学辅导功课,年被西安石油大学录取。儿子李一波,在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就读,身为一名班干部,他主动参与到学校各项公益活动当中,成为老师和同学之间优秀的沟通桥梁,同时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在保持良好成绩的同时,带领班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王利梅家庭以真诚之心善待父母,以感恩之心赡养父母,以家风文明带动社会文明,营造了民风淳朴、邻里和睦、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貌。
王学凯家庭
图片丨王学凯家庭合影
王学凯,阎良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兴木刻项目传承人。朱素玲,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
“孝老育幼、勤俭耕读、热心公益”是王学凯一家的家训。
王学凯在家排行老大,中国自古以来长兄如父的观念深深影响着他。婚前婚后,他一直主动承担着照顾父母、三个弟弟的责任,小到父母家人一日三餐、日常穿着,大到生病住院、上学读书,王学凯一直尽心尽力。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对于这些,妻子朱素玲不仅毫无怨言,反而几十年如一日陪伴丈夫、照顾家人,用女人的包容、细腻和丈夫一起承担起作为长兄长嫂的责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夫妻俩看似平常的行为,却深深影响着弟弟们,成家立业后,他们也总是帮着哥嫂照顾父母,一家人其乐融融。夫妻和睦、兄弟团结,这无不让亲戚朋友、邻里乡亲羡慕不已,从茶余饭后的闲谈、到纷纷以王学凯夫妇为榜样,村子里的风气大变样。
王学凯爱读书,退休前一直从事街道办文化站站长的工作。从他简单朴素的穿着,很难想象他是阎良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兴木刻项目传承人、区政协文史委文史研究员、书法爱好者,他的家里堆满了书。闲暇之余,读书写字、发展自己的爱好是王学凯一直以来的追求。妻子朱素玲自小在祖母赵凤仙、姑母王素兰的影响教导下学习剪纸艺术,并慢慢发展成自己的风格,现在已经是华人华侨艺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这也是朱素玲的爱好与追求。一张书案,丈夫写毛笔字、妻子铺纸研墨,妻子创作大型剪纸作品、丈夫在一旁递剪刀送彩纸,互敬互爱、琴瑟和鸣。
如今已退休多年,年过六旬的二位老人,结婚四十余载从未拌过一句嘴、红过一次脸。这种家庭氛围,深深影响着两个儿子,虽没有刻意教育过孩子们的日常行为、管理过孩子们的学习,但孝敬爷爷奶奶、尊敬父母长辈、热爱读书的观念却让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小就是乖娃”“人家那俩娃爱学习,不写完作业都不出来耍”,提起王学凯家的两个儿子,村里人无不竖大拇指。如今,儿子们也都已经大学毕业,分别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但不变的依然是一有时间就回家陪陪爸妈、让爸妈享受天伦之乐。村里人问王学凯咋教育出这么优秀的娃,王学凯总是嘿嘿一笑,这朴实厚道的笑容中却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儿子所有的爱。
父母过世、弟弟们成家立业、两个儿子工作在外,如今的家里只剩下王学凯夫妇二人,除了日常的一日三餐,夫妻二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好学的王学凯学会了画墙画,村里搞精神文明建设要在村内主干道的墙上写文明标语、画宣传画。退休在家的王学凯对妻子说想去帮忙呢,妻子心疼丈夫工作量大,却拗不过丈夫热心公益的心。在墙上画画,可不比在纸上,得站在架子上一直抬着胳膊仰着头,可王学凯却乐在其中,有时妻子默默地站在他身后,他都注意不到。
慢慢的,朱素玲理解了丈夫,并和丈夫一起参与到公益活动中。不管是谁家要办红白喜事,王学凯总不忘写上几幅对联送过去;逢年过节,王学凯还为村里人义务写春联,拿着红纸来求老王写的、拿着自编的内容来找老王商量着写的,有求必应、络绎不绝,写完还不忘和大家聊上几句,走时还要送上几张妻子亲手剪的窗花,看着大家拿着春联窗花高高兴兴的离开,这比给他们多少钱送多少东西都满足。年,王学凯得知新兴中心小学开设书法兴趣班缺教师的情况后,就主动和学校联系要免费为孩子们教习书法,还和妻子商量能不能也教教孩子们简单的剪纸。征得学校同意,书法课、剪纸课开起来了,夫妻二人成了新兴中心小学的“编外教师”。“爷爷老师”“奶奶老师”,这一声声亲切的称呼让王学凯朱素玲美在心里,他们毫无保留的给孩子讲课,而本是枯燥无味的书法课剪纸课,也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每次骑电动车要一个小时才能到学校,可这么多年,他们从未缺过一节课,年逾花甲的两位老人用自己的行为感动着校长老师们、影响着孩子们。
王学凯朱素玲夫妻的故事很简单很平凡,甚至谈不上“事迹”二字,可就是这几十年如一日的点滴小事,却蕴含的无限的正能量。
赵彩维家庭
图片丨赵彩维家庭全家福
赵彩维,周至县四屯镇东风村人,全家10口人,大学文化程度5人,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丈夫的曾祖父年创办了马营完全小学,并在清宣统时期创立家训:“耕读兴家业,文化启后昆;恭逊益百世,尚德裕子孙”。全家人谨遵百年家训,遵纪守法,崇尚文明,团结和睦,乐于助人。赵彩维在年、年被评为周至县孝亲敬老模范,家庭是共产党员户、健康教育示范户,年被评为周至县十佳最美家庭,年被评为西安市十佳最美家庭,赢得了当地群众和社会的赞誉。
赵彩维婆婆高兰香,三十多岁丧夫,独立养育了四个孩子,使他们各自成家立业,其坚强、泼辣、果敢堪称模范。在她的教导下,家庭形成了自强自立,勤劳朴实的性格,婚丧嫁娶一切从俭,从不铺张浪费。
三十多年来,婆媳之间从未红过脸,家庭里始终洋溢着和谐融洽的气氛。年,婆婆不慎摔倒,导致脊椎骨骨折,赵彩维辞掉了企业的工作,在病床前守候了一月。出院后夫妻俩为照顾老人,就与婆婆同睡在一个床上。婆婆刚能下床的第七天试走,不幸又摔断了股骨,在住院置换人工股骨头时,赵彩维精心伺候。在婆婆患病不能下床的3年时间里,她天天为婆婆按摩,用轮椅推婆婆晒太阳,拉闲话。在她的精心调理和照顾下,婆婆的身体逐渐恢复,生活又能自理了。近10年来,婆婆5次住院,都是她悉心照管,全程陪侍。
赵彩维是国家三级太极拳辅导员,也是村里的广场舞领队,除了义务辅导中老年人太极拳,还多次组织队员参加镇、县的舞蹈表演和比赛,且数次获得县级名次。由于赵彩维在家操持家务,丈夫及儿子、儿媳没有了后顾之忧,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丈夫任齐斌从事农村教育事业,长期担任学校领导,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在全镇之首,学校每年都被上级评为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和目标考评先进单位,多次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工作之余,还担任周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等14个社会职务,先后义务编撰《周至县优秀家风家训》《周至史话》等书籍,编辑《周山至水》《周至文艺》《周至文史》等刊物七十余本。他热爱村级公益事业,先后主持、协调解决了东风小学新建教学楼、村活动中心建设、村节水灌溉工程等项目,化解群众重大矛盾纠纷62件,调和非正常死亡事件9起,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邻里和谐,做出了贡献。
长子任豪师范毕业后,响应号召投身山区教育事业,担任小学和初中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职务,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进入周至县委组织部工作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务干部。妻子李红利担任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教学成绩优良,深受学生爱戴,被评为县级课改先进个人和模范班主任。次子任冕铁路学院毕业后,在中铁三局担任火车司机,工作敬业负责,任劳任怨,成为业务骨干。妻子陈静是幼儿教师,在幼儿智力开发方面有独到的方法。两个儿子秉承了优良的家风,小家庭和谐稳定,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发展态势,让良好的家风得以传承。三十多年来,全家人没有红过一次脸、绊过一次嘴,家庭里始终洋溢着和谐融洽的氛围。与本村群众能够和睦相处,不计小节,以诚待人,积极排忧解难,受到大家的赞许。孩子结婚时,村人撰写的对联是:一门书香源远流长,五辈育人堪做楷模。
赵彩维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虽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博爱、仁慈、善良的好媳妇形象,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文明家庭,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赞歌。
钟简娥家庭
图片丨钟简娥家庭全家福
钟简娥家是一个幸福的七口之家,公公、婆婆、父亲、丈夫和钟简娥及一对可爱的儿女,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他们全家人互敬互爱、用心进取、乐于助人、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家庭温馨和睦,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互敬互爱和谐维家
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愉悦的源泉。钟简娥和其丈夫来自同一个村庄,钟简娥娘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其父亲一生未结婚,她是被抱养的,家中还有一个重度残疾的伯父。年她和丈夫结婚后,为照顾两位老人的生活,钟简娥和丈夫商量将父亲及叔父接到家中,组成了一个有5位60岁以上老人的大家庭。婚后他们一直和老人们共同生活,用他们的双手悉心照顾老人们的生活起居,用真心温暖老人们的心灵,虽无血亲关系,却比血亲还亲。钟简娥的伯父长年患有关节炎,每逢天气变化就疼痛难忍,她和丈夫便四处求医,伯父的关节炎大有好转;她丈夫的伯父从小患有小儿麻痹,年一次不小心的摔倒后就瘫痪在床,他们尽心尽力、悉心照料吃喝拉撒一切大小事务,最后伯父安详地走了;钟简娥的婆婆生病住院,医院告知病危,为了不留遗憾,他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
长时间打针吃药使婆婆心情烦躁、不愿配合治疗,钟简娥和丈夫想尽一切办法宽老人心、解老人愁。在医院里每天为婆婆泡脚、擦身、喂水喂饭,用真情、真心鼓励婆婆慢慢开始活动,春风化雨暖人心,在她和丈夫的陪伴和照顾下,婆婆恢复状态良好,已八十多岁的婆婆现仍然可以操持一些家务。5位老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和大相径庭的脾性,虽然这些也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挂齿,但它就像催化剂使钟简娥和丈夫与五位老人相处的更加融洽,家庭一片祥和、其乐融融的欢乐景象。由于钟简娥孝亲敬老事迹突出,年被评为周至县“孝亲敬老楷模”、年被评为西安市“十佳孝老爱亲”先进个人、西安市第四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西安好青年”,年1-2月“中国好人”。
艰苦奋斗幸福美满
钟简娥的公公是一个复转军人,曾经担任村委会干部多年,在家中经常教导她和丈夫及晚辈“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毅力,要干一行、爱一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多学习有用的知识,借鉴身边兄弟姐妹的长处,发奋充实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向家庭和社会奉献自身的力量。她的公公是这样教的,也是这样做的,用他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
钟简娥在家操心一大家人的生活起居,照料一对儿女的成长、辅导他们的学习。她的丈夫就在外面安心赚钱打工,虽然每天都很疲惫、很辛苦,但心里却比蜜还甜,因为生活有奔头、有希望。都说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在钟简娥和她丈夫的身上就体现地淋漓尽致。他们不是千万、亿万富翁,却在平淡的日子里收获了千万、亿万富翁用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家庭幸福与和睦!
崇尚科学勤俭持家
钟简娥的家庭还崇尚科学、勤俭持家。他们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过着朴素又温馨的生活。家里老人常教导他们:“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要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在她家里,凡是能修理重复利用的东西,从不轻易丢弃,尽量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比如水龙头坏了,换个皮垫、加个螺帽继续使用;洗衣水总是用盆接起来拖地或冲刷厕所;对垃圾进行分类,剩饭剩菜给鸡当饲料,瓜皮果壳等可降解的拿来当种菜的肥料;在家中做到人走灯灭,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注意节电、节水。而这一勤俭节约意识已深入到他们的每一个家庭成员心中。
钟简娥和他的丈夫用他们的真心和真情,破解了红尘中最艰难的家庭问题,用大爱编织着属于他们的幸福家庭,在平淡中相互扶持,在和谐中相互促进。
杨佩侠家庭
图片丨杨佩侠家庭全家福
杨佩侠家庭,位于临潼区北田街道马陵村三组,家有九口人。这个大家庭年至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北田街道“五好家庭”。她是一位好女儿、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含辛茹苦养育弟妹成人,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四十年来如一日,用心呵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用心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
20岁那年,杨佩侠刚订完婚不久,准婆婆突发心脏病离世,留下了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和一个妹妹。她未办一个像样的婚礼就算出嫁了,从此她义无反顾的的挑起照顾家庭的重任,默默无闻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那时候妹妹17岁,二弟12岁,三弟9岁,杨佩侠从一个姑娘一下子就变成了三个孩子的“妈妈”。丈夫为了生计,到铜川建筑队去打工。她一个人又要管弟弟妹妹,又要赡养老公公。看着三个孩子,她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怎样着手去管,一边向邻居长辈请教该怎样管教,一边自己摸索着该怎样跟他们相处。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他们做饭,等他们上学去以后,再给他们洗衣服打扫卫生,然后再和公公一块去下地干活。等到孩子们快放学的时候,再匆匆忙忙赶回家为他们做饭,晚上坐在炕上为他们缝补衣裳。
后来她有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生活更加艰难。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她和丈夫商量着自己酿醋,然后两人就开始了走街串巷卖醋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已经把走街串巷卖醋,变成开着车批零兼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这期间,妹妹出嫁,两个弟弟也相继长大,她和丈夫为他们盖了新房、操办了婚事,如今兄弟俩都有了儿孙。两个弟弟常说,“嫂子就是他们的母亲”。嫁到岳家40多年来,她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使一个贫困家庭走向了小康。孝敬老人、以孝德感染小辈的事迹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年的一天,外甥给杨佩侠打来电话,说他的妈妈得了脑梗,在医院抢救。医院,拍着外甥的肩膀说,“娃呀,别怕,让姨来照顾”。出院后,杨佩侠毅然决然把姐姐接回了家,这一照顾就是六年。
杨佩侠每天早上起来先给姐姐洗脸擦手喝水,完了再给她喂早饭。为了不让她长褥疮,每隔两个小时就要翻一次身,为了不让她的骨头萎缩,需要不停的给她按摩、活动筋骨。由于动不了,消化系统也不是很好,所以杨佩侠每天都要单独为姐姐做流食喂她,这一喂就是六年。
年底,90多岁的公公突发疾病,卧床不起,这一下子,家里躺了两个人,姐姐躺在前屋,公公躺在后屋。突然间,杨佩侠的压力更大了,所幸有丈夫帮忙轮流照顾公公,喂饭喂水喂药、洗尿布,扶着老人锻炼,手把手按摩,擦身翻身,推着轮椅晒太阳,给人说鼓励话,增强信心。晚上,他俩还要加班加点干家务。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左邻右舍的人为其竖起了大拇指,说:像这样的人难得呀,难得!
如今,杨佩侠家庭四世同堂。两儿子都已成家立业,两个孙子都已上学,现在两个儿子都在县城买了房、买了车,生活都过得很红火。她对儿孙常说:“人要正直,不能走歪门邪道,绝不能干违法的事情。”两个儿媳、孙子在她的熏陶下也都尊老爱幼,妯娌和睦。
杨佩侠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在漫长的岁月中,平凡的日子里,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践行着孝道。与村民笑容相待,乐善好施,与家人和睦相处,用真诚的心去关怀身边的人,用热心去帮助身边的人,她用实际行动感动了许多人,也感染教育了许多人,成了十里八乡敬老孝亲的楷模,带动了一方敬老孝亲的社会风气。
张纪文家庭
图片丨张纪文家庭合影
张纪文,高陵区东张市村张刘组人,该家庭为四世同堂之家,共有9口人,本人已70多岁,年幼的重孙只有2岁。他一辈子辛劳付出,尽职尽责,在村里团结邻里,与邻里和谐相处,别人提到张老汉都会给他竖起大拇指。
张纪文是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年,响应区委区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号召,在全村带头种植梨枣树,在他们家的影响下带动了四户种植枣树,进而带动了全村多户村民大面积的栽种枣树。如今,他在梨枣种植、管理方面勤学勤实验,从不服老服输,被同行称为“专家”。年至年,连续三年被高陵区农业局评为“农业科技示范户”。同时,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他积极响应各家各户合理处置生活垃圾垃要求,及时安装生活垃圾桶,积极做爱护环境的一份子,成为高陵农村卫生示范户。
村子里,谁家有矛盾了都愿意请他帮忙调解,他参与化解了周围许多的家庭矛盾。早年间他参与张崇仁家分家。张崇仁有三个儿子,一切分妥得当以后,还有一辆拖拉机没分。他后来决定把拖拉机分给三儿子,但需要三儿子交现钱才能开车,不给现钱就把车卖了。张纪文就劝张崇仁说,“车给孩子了就别问孩子要钱,钱给你了孩子拿什么加油,你盼着孩子把日子过好还是过坏呢,过好了孩子过年还给你拿四样礼,不好了两样礼,日子再过烂了连礼也没了。”就这样,他说服张崇仁把拖拉机直接给了三儿了,一家人和和气气分了家。年高陵区妇联推荐该家庭为“平安家庭”。
张纪文家的和谐关系有这个家每个成员的辛苦付出。他们这一家,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30多年,从未因为吃啥、穿啥、用钱等等琐事争吵红脸。家里人常说“穷家富路”,孩子们外出总是给认真备好各种所需,甚至他们走哪父母的心就牵挂到哪,虚寒问暖,总担心吃不好住不好。现在孩子们长大成人,也各自有自己的家庭,逢年过节都要回家看父母看爷爷奶奶,他们现在有个共同担心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虽不言语明说,他们心里都清楚回馈父母照顾老人是他们义务和责任,大家都更珍惜尽可能的和亲人相处陪伴。
妻子荣秀兰,勤劳善良的农妇,一辈子跟着老伴忙里忙外。儿子儿媳妇北漂后,她把年幼的孙女孙子从小学三四年级一直照顾到高中毕业。现在老伴种的枣园依旧少不了她忙碌的身影,春夏秋冬,拔草打尖施肥摘枣,每一份收获都有她的汗水。
儿子张广全,忠厚老实不善言辞,十八岁就开始开拖拉机,开卡车,没日没夜地拉煤拉沙子讨生活。老实巴交的农民为了家庭为了孩子想把日子过得更好,于是开始了北漂生活,一飘就是二十年。终于在自己辛劳的付出下,把三个孩子都培养到大学本科毕业。
儿媳托爱玲,地道的陕北人,爽朗健谈。陕北人的质朴无华在她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说,女人是一个家庭的风水,她爱她的家,她和丈夫一起北漂,她爱自己的孩子,从小教育孩子要学知识,有文化,这样才能走的更远。
大孙女张磊,现在北京工作。从小的家庭环境教育她干事情要有始有终,认真踏实。工作中的她有责任心,爱岗敬业,从刚毕业的专员到现在的经理,她都一步一个脚印。年,她荣获中粮公司优秀员工奖。
孙子张畅,从小就品学兼优,大学毕业后直接被现在的工作单位录取。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劳肯干,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到现在的科室主任,他的付出有目共睹。年,他参加内蒙古电业比赛,荣获集体二等奖。
孙媳妇章雨,从小立志就要当一名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大学毕业后直医院,经过轮岗后,她选择了妇产科,因为她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到新生命的诞生,她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年,荣获公司优秀员工奖。
小孙女张洁,大专毕业后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修得本科学历。在校期间学习刻苦连年获得奖学金,毕业后努力上进从出纳做到会计主管职位,也荣获优秀员工奖。
重孙女张沐宸,她活泼好动,聪明伶俐,是全家人的开心果,也是家风“诚信,善良,勤俭,踏实”的传承人,希望她将来能够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赵水利家庭
图片丨赵水利家庭
在长安区引镇街道有这样一户人家,只要当地人一提及,无不知晓,这就是赵大妈一家,多年来该家庭遵纪守法、爱党爱国,积极进取、勤劳致富,相信科学、明礼诚信,乐于助人、为善乡邻,敬老爱幼、四世和睦。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深受乡间邻里的赞誉。
家承于孝父为子范
四世同堂的家庭中,杨老(杨森农)已经87岁,年迈多病,尤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需要长期治疗精心护理。儿子杨成,年过花甲,除了忙碌的工作,把敬老扶幼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退休返聘后,每天依然早出晚归,但是每天早、晚,坚持为父亲量血压、定药量,叮咛各种生活琐事,细心入微,从不间断。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父亲床前问长问短。为缓解老人脚部老茧疼痛,洗脚、剪甲、修脚成了常规贯例。其父患缠腰龙,苦不堪言。他坚持天天清洗敷药,直到病好。还经常为父洗澡擦身。二十多年来,老人大大小小住院四五次,他都精心照顾,从不怠慢。老人深有感触的说;“我姊妹兄弟六人,除我之外,都是六十来岁就离世了,没想到我多活了二十八岁,这都是托了孝儿好媳的福。”
更值得赞扬的是杨老的儿媳赵水利,谦和善良,淑贤厚德,孝敬公婆,亲如父母。前些年,婆婆有病在床,她从早到晚,奉老尽孝,自觉自愿。婆婆去世后,为不让公公孤独寂寞,赵水利就一直在家中伺候老人,从不远离,确保老人全天有人照应。老人几次突发病情,都是因为身边从不离人,将老人日常起居,飮食情况,病情变化等准确提供给医生,才得以及时救治,确保伴随老人半生的高血压平稳可控。
这种尊老,奉老的孝亲行为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受到街道党工委的表彰,并给予杨成及妻子赵水利“高村好孝子”的美名。杨老的儿子、儿媳,以几十年如一日的信诚,践行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他们的身教成为子女的典范,杨成的女儿、儿子、儿媳、也深受感染,他们各有公务,在外工作繁忙,但不忘常回家看看。前年,医院期间,儿医院照看爷爷,每天精心陪护,晚上就睡在爷爷的病床前的地板上。值班医生惊讶的说:“你真有福,遇到了这么一个孝顺的好孙子!”儿媳是个高中教师,也很孝顺。晚辈们个个懂得礼貌,尊重长辈,使良好家风得以传承。
“实”为家训立身于行
杨老是个老党员,老教师,老领导,传统文化道德与现代文明溶于一身,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代子孙。诚实守信、实事求是、作人实在、作事踏实,把“实”作为家训,代代相传。
为人“实”,友好睦邻,以实心善待他人,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以诚待人,以德报怨,乐善好施,不怕麻烦。邻里的大事小事,必定全力以赴,总是出人出力,尽力而为,坚持做到最早去最后回,忙里忙外,把他人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对待,全然不顾个人得失。由于是教育世家,对于学校和教育工作熟悉,每当有人咨询讨教教育相关问题时,都能热情对待,知无不言,全力帮助。
做事“实”,勤奋敬业,踏实认真。已经参加工作的三代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并成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这都离不开以“实”为家训的思想影响。杨成同志由于本职工作突出,尽心尽力业务熟练,退休后,又被返聘回校继续工作,他依然坚持往日的工作热情,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一致好评。杨成的儿女们,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耕读传家勤和家兴
杨森农老人作为一个老党员,养成了艰苦奋斗、朴实勤劳的生活习惯,从来不多花一分钱。他在工作之余还耕地务农,杨老学习别人科学种菜经验,并教给村民,曾在村中无人种植新菜种的年代率先种植,扩大了本村蔬菜种植种类,为带领群众勤劳创收做出了贡献。退休后,没有选择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而是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年老之后,帮助儿媳在家务农至70余岁。儿媳赵水利里里外外一把手,种粮务菜、卖菜做饭、料理家务、整天忙个不停。家庭其他成员也在节假日加入务农行列,全家人拧成一股绳,勤劳致富,使家庭日子逐步好转。祖辈的勤劳、团结、拼搏为子孙树立了好榜样。杨老的孙媳樊英子,嫁入家门后,秉承家门传统,勤俭持家、孝敬长辈,全家其乐融融。
注重教育后代有成
赵水利和杨成都懂得教育的重要性,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深知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从小便对子女进行传统思想文化熏陶,教育其要爱党爱国,积极上进。以身边人和事激励子女,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断进步,并以身作则,将“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和“务实”家训根植于孩子思想深处,为子女树立起了良好的为人父为人子的形象。
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子女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把女儿杨珊培养成了一名博士后,现任大学教授,位列渭南市“百名杰出人才”榜;儿子杨兴大学毕业,是一名解放军军官,扎根塞外卫国戍边,多次被评为先进,得到部队表彰,并荣立三等功;小孙子才上一年级,懂事可爱,听说爸爸买了房,经济紧张,爷爷要给他买玩具,他抿着小嘴说:咱买了房,没钱,不买了。
这个家庭的人待人谦逊真诚,为人和善、不争长短,家庭中,夫妻相敬,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姐弟相惜,姑嫂相让,和睦温馨,在乡间邻里传为佳话。
来源:西安晚报记者文艳、西安市首届农民节活动组委会
编辑:李小天丨审核:荆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