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小柚果成致富开心果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pf.39.net/xwdt/180102/5972921.html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梅州故事

“养在深闺”的柚子次果竟是保健产品的重要原料,小小扶贫车间变身“脱贫大舞台”。在柚子种植基础深厚的梅州,产业帮扶是“因地制宜”而非“另起炉灶”,在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的同时,将生鲜果以外的次果进行深加工实现“变废为宝”,延伸了产业链条,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广梅指挥部坚决落实“一盘棋”决策部署,总结“大带小、小促大”典型经验,以产业共建园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村扶贫产业,推动对口帮扶梅州产业共建与精准扶贫联动发展。截至今年6月25日,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的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深度加工:把柚子“吃光榨尽”

广东梅州素有“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金柚之乡”,梅州柚的种植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年,梅州柚子的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年产量超过85万吨。从田间传统粗放种植,到产业园的生物提取车间,如今这里的金柚产业已经形成了“初加工在贫困村,深加工在产业园”的扶贫方式。

走进位于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以下简称“广梅园”)的金柚康车间,长达42米的柚子提取器正在运转中,平均1小时就能处理1.5吨柚子的提取工作。梅州金柚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李少华告诉记者,从各个贫困村收购来的柚子在这里进行初步分离,再经过60-80℃的中温烘干,随后进入无尘车间进行一系列机器、自动化提取工序,最终成为高端食品原料。

“柚子浑身都是宝。我们通过生物技术,提取柚子中的膳食纤维、果胶、柚黄酮等,提高附加值,把柚子‘吃光榨尽’。”在食品香料区,李少华向记者介绍了一款从柚子原料中提取并转换而成的高倍甜味剂,作为代糖添加剂,它比蔗糖甜倍,吃完后不会导致血糖升高,还能掩盖苦味。

李少华还告诉记者,将柚子前端初加工放在贫困村,就地对疏果集中收购、清洗、分拣、切片、烘干成为原料;再将深加工放在产业园,通过生物转化、催化技术提取内部活性成分。这种“粗加工在贫困村、深加工在产业园”的模式,既可以增加贫困户就业机会,实现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又可以减少工厂的仓储和加工场地使用成本。

因地制宜:柚子次果也能“变废为宝”

在产业园中被当做“宝贝”的提取原料,曾经一度成为贫困村的“负担”。记者了解到,梅州柚一般在中秋节前大规模成熟,但在每年3月底至4月初,种植户都要进行一次修剪,将柚子开的花和残次果等剪下。这些随意丢弃、烂在地里的柚子次果是如何“变废为宝”,成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呢?

李少华是年4月来到广梅园的,对于第一次去松口镇的贫困村收购柚子时的场景,他仍记忆犹新。“村民眼中不值钱的疏果,被扔在河流、山沟、树沟、垃圾场等各个地方,不但影响村容村貌,遇到高温天气,空气中还弥漫着腐败的气息。”他告诉记者,在贫困户观念中,这些疏果没有任何价值,“当时在一个收购点一天就能收购10多万斤柚子疏果。”

目前,金柚康公司与大埔县旧寨、梓里、河背、敬里等贫困村以及梅州市当地大型柚子收购商达成合作。广梅园管委会驻敬里村党建指导员袁晓科告诉记者,广梅园管委会作为协调金柚康公司与敬里村的“第三方”,有效地推动了产品质量与技术以及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项工作的保障,最终目的是让贫困户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年,由广州海珠区南石头街道办和广梅园管委会引导和帮扶的产业扶贫项目、扶贫车间——敬里村小柚果加工基地正式投入试生产,成为大埔县四个开展同类产业项目村之一。每年一到柚子生产季,请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扶贫车间帮忙,一人一天有元的劳务报酬;同时,还将合作社的大部分利润通过分红方式分给贫困户。

“贫困户通过售卖小柚果给合作社、有偿参与生产、合作社利润分红等多途径获得收入,该项目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闭环产业扶贫模式,切实提高了贫困村整体收入。”袁晓科说。

据了解,年至今,金柚康公司共收购贫困村柚果共18.8万千克,直接带动贫困村收益90.94万元。

扶智扶志:

贫困户种柚子年入4万元

说起近几年的变化,径口村贫困户王惠松深有体会。今年50岁的他原来没有什么手艺,家里又有长辈需要照顾,只能在当地谋生计。他看到村里很多人种柚子,于是也跟着种了50多棵柚树,但由于没有经验和技术,且柚子树缺乏打理,收入并不理想。

扶贫工作队来到后,鼓励他学好种植技术和扩大规模。王惠松决定再租下一些柚子林,将柚子种植规模扩大到了棵,面积达10亩,扶贫工作队还请来种柚专家,多次为他讲授种柚子的技术和要求。工作队还免费发放了价值1万多元的60多包柚子肥料,现在他的柚子种植管理得很好,且经常参加农民夜校组织的培训,年种柚子收入约达4万元,生活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要坚持下去,努力干,往后生活会越来越好。”王惠松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广药集团自年5月起对口帮扶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径口、园岭、湾溪等三条相对贫困村。广药集团的三个扶贫工作队入驻贫困村后,通过认真调研落实产业帮扶项目,了解到当地的金柚是较为优质的种植产业,有种植基础,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

为更好地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实现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年3月底建成梅州市首个农民夜校及梅县区首个村一级党员教育培训示范点。一年内,广药集团又先后捐建成立星群夏桑菊农民夜校、采芝林农村夜校、白云山小柴胡农民夜校,不定期聘请农林水畜专家及农村致富能手等为村民及贫困户授课,传授种养技能和实用知识。自农民夜校开办一年以来,共举办了13场次各类技能培训,共有近人次的贫困户及村民参加。

记者手记

变废为宝扶贫增效

产业扶贫是本轮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实践也证明,扶贫成效明显的地方往往产业发展好。

首先,扶贫产业应立足当地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一个缺乏基础的产业,必然脱离实际和市场需求,最终难以持续。

梅州柚子种植是当地有名的特色优势产业,农户种植人数多、种植面积广、种植技术成熟,有着优良深厚的种植传统。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以来,始终立足于当地资源和特色产业,扶持梅州柚产业做大做强,充分挖掘梅州柚的特色和亮点,形成独特优势、品牌的产业,使梅州柚果真正成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开心果”。

其次,扶贫产业仅立足本地特色优势远不够,还需要创新思维、创新发展,在差异化、精品化和产业链上做文章。梅州柚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产生许多次果和废果,这些柚果多被丢弃在果园里、垃圾场,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污染周边环境卫生。将残次果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不仅带给农户一笔收入,也充分挖掘了梅州柚的价值,延长产业链条,加工成品由企业收购后进行二次精加工,广泛用于医药、食品等领域,构建了从田头到舌尖的产业链。

此外,改变了当地果农的思想观念更为重要,让他们意识到残次果也是有价值的,从而带动梅州柚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梅州柚产业高质量发展。某种意义上,这种观念的转变比直接带动增收更为有效、影响更为深远,真正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赵方圆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苏韵桦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叶碧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