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困于新陷阱学生为日常行为付出代

文/8点半站台,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转发。

前几日,父亲告诉我,他作为一个退休的语文教师,竟然看不懂我文章中的一些词汇。为了理解这些词的含义,他需要特意去搜索一番。

父亲会花时间查询一个词,但其他读者不见得能这样做。因此,他建议我不要大量使用这类容易造成阅读障碍的“生僻”词汇。

我有些纳闷,觉得有点被“冤枉”,便请父亲举例说明。父亲答道:“头铁”、“绝绝子”和“凡尔赛”等。

当时,我嘴上说着:“这些都是写给年轻人看的文章”,心里却明白父亲的问题不过是“代沟”,真正厉害的是当代年轻人面临的“新陷阱”——“网络文字失语症”。

不知如何“好好说话”困扰着不少学生和职场新人,让他们的前程岌岌可危。学生时代看似人畜无害的日常行为却正在标注“代价”,大家不得不为它“买单”。

01网络文字失语症

什么是“网络文字失语症”呢?总结起来,大概有如下四种现象。

现象一:书面词汇缺乏。

当我们想要形容一件事或者内心的感触时,想法很多,到了笔下却总是找不到比网络词汇更好的表达形式。比如遇到一件不错的事,只会讲“真香”;看了一场等级很高的竞赛,脑子里只有“神仙打架”一个词在打转;看到惊悚或是恶心的场面,只想呼喊“弹幕护体”。

若是让大家用书面词汇解释“网络用语”的意思,可能无法顺利完成。有些人啰啰嗦嗦地讲完一大段描述,却找不出几个有文学气质的同义词来概括。

现象二:无法阅读长篇文章,看到长句就会出现阅读理解困难的现象。

就这一点,我作为自媒体撰稿人非常清楚,后台大数据统计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读者的阅读能力。

比如当我的文章字数超过字,读者的阅读完成率会降到60%以下;~字左右的文章,读者的理解和反馈度最佳。

为了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自媒体编辑会刻意将长句改作短句,哪怕是在语法上无需标点的时候,也要加上一个逗号。复杂的句型尽量改得简短明确,两三句话就会分段。

自媒体需要在碎片时间内传递有效信息,“顺应”了长期阅读短文和短句的用户习惯。于是,以阅读和撰写长篇文章为知识摄取方法的学生开始感到压力。

知名学者刘擎教授也曾说过:“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读不了长篇文献。”

现象三:大量使用表情包。

表情包是网络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它的出现让我们的日常沟通有了许多“笑料”。文字加上图案的夸张表情,会让大家的态度或是搞笑的目的变得生动形象,且更容易被理解。

在日常社交平台的沟通中,大量使用表情包,让我们的文字使用能力退化。一些同学发现,当我们需要撰写比较正式的文案,如考试作文的时候,脑海里搜索不到对应的词汇,却想起一大堆表情包。甚至不知道如何用文字来描述表情包上展现的情绪或是内涵。

可是,考试作文不允许使用表情包。

现象四:表达模式单一。

不论是日常生活中讲话,还是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小短文,大家描述事情的方式单一而刻板,简称“写文和说话没什么两样”。叙述方式高度统一,词汇单调,无法使用多种文风,或是多角度描述事件的跌宕起伏。

善于使用大量口语化的文字描述一件事情,或是在心中构思了许多内容,最后却只能评论回复:“”。

有以上四种现象的年轻人自称为“网络文字失语症”群体。文字能力的退化,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阅读困难和写作困难。

02日常行为下的“新陷阱”

或许有不少家长也发现,学生们的日常交流或是网络上的一些用词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候,我非常正经地讲出了一个词,却引来大家的哄堂大笑,自己却不知道笑点在哪儿。

后来,但凡出现这种情况,我就会赶紧问:这是个什么我不知道的梗?

网络生活占用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大家的社交方式发生了转变。现实与网络交织在一起后,最初只是在游戏中为了方便交流,缩短打字时间的一些网络用语如“U1S1”、“YYDS”等就逐渐进入了现实日常交流之中,尤其以年轻人为主。

后来,一些热门且具有现象级的词,如“爷青回”,“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也开始通过网络的传播,成为一股潮流。似乎用上这些词,方能证明自己是走在时代尖端的人物。

明星们不经意地带动了网络用语的传播,综艺节目中的字幕组紧跟受众群体的喜好,就连主流媒体为了“接地气”,也开始偶尔用上这些“热词”。甚至有专业的网络营销写手刻意创造网络词汇,以期带来广泛转发,吸引流量。

甚至于,一类网络用语的使用能反应一个小团体的共同喜好,这是是否“合群”的标签。比如看街舞的喜好用“diss”;打游戏的常用:“XSWL”。

一时间,网络词汇炙手可热。喜爱跟进热门新鲜事儿,对新兴内容接受度较大的学生自然是网络词汇的主要使用群体。

80后,乃至以前的人或许感受不深,只觉得这是丰富网络生活的一件小事。从90后开始,那些伴随着网络爆发式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学生,却开始发现这个掩藏在日常生活下的“新陷阱”。

网络文字呈现低龄化状态,语言能力处于快速上升期的小学生们也开始将网络语言广泛使用于日常交流,有一些已经被“改造”得如同密码。

被“网络文字失语症”困扰的学生无法在语文作文上获得高分;大学生为撰写几千,乃至上万字的论文而苦恼;在答辩场上,难以用顺畅的逻辑描述实验内容;毕业生在求职面试的时候,无法用准确的语句回答HR的问题。

混迹职场的年轻人,在打游戏连麦时“金句频出”,却对工作中的商业文案束手无策。他们可能是同事关系里的“开心果”,却也是他人升职加薪的“垫脚石”。

“网络文字失语症”的潜伏期已过,它的危害慢慢在我们的生活中揭开面纱。

最需要文学滋养的学生时代缺乏高质量的词汇积累,“网络文字失语症”让年轻人在学习和生活中举步维艰,焦虑困扰。于是,一些年轻人开始“自救”。

03约18万人的自救

从“有趣的表达,有趣的灵魂”到“单一的表达,无趣的灵魂”,可能就是“网络文字失语症”带给年轻人的“副作用”。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不能表达中,最终归于沉默;另一些人在沉默之中,选择改变。

在一个以拥有共同目的或兴趣爱好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上,已经有超过18万人互帮互助,大家热心地分享“脱困”的办法。

从实质上来看,“网络文字失语症”并没有太可怕。词汇量不足和表达能力退化,恰似当年我们还是孩童,最初走进学堂的时候。

重新学一门语言,不过如此。

回忆那时,语文老师教导我们的方法:朗读并背诵课文;精读美文,勾画出优美的词句,分析作者的逻辑和全文中心思想。这些大家都能脱口而出的小学语文课后练习题要求,就是“解困之法”。

语言文字提升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非一日之功。交给时间,量变带动质变。

当我们除掉复杂的表象,放下内心的焦虑,一切又回到最基础的状态:放下手机,多读书。

对于“网络文字失语症”您怎么看呢?

我是8点半站台,正儿八经说考研,茶余饭后聊教育新鲜事,有点意思!

推荐阅读:

老师让学生“请家长”,孩子的准备“过于充分”,父母:看你演

妈妈给孩子报了兴趣班,女儿哭着拒绝,老母亲使出了“最后一招”

“和你妈一样笨”,儿子学习差,父亲怒斥母亲:你的智商影响四代

喜闻乐见!大学食堂又搞事情,打饭阿姨走红,学生们笑赞:漂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