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安十二时辰,浅析从大食引进哪些农

导语:看《长安十二时辰》,浅析唐朝从大食引进哪些农作物?枣椰树、香料类、药物类

近期有雷佳音、易烊千玺主演的《长安十二时辰》热播,给观众呈现出了一个奇幻瑰丽的盛唐世界,剧中展现的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过百万的长安城,这里人们生活富足,脸上洋溢着高度自信,以宽广博大的心胸容纳五湖四海之朋友,给人一种万国来朝的大国风范。细心的观众肯定能发现,长安城中“西市”出现了不少胡商,这里交流着各种中原所没有的商品,例如,葡萄、香料、三勒浆、宝石、颜料等等外来商品,几乎涉及到唐人生活的方方面

那么这些商品是从哪里来的呢?所有的文献资料都指向了当时一个国家大食(唐朝对阿拉伯专称)。其实,大食人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也充当了剧情推动的线索,在剧中狼卫的家乡被西方的大食人攻陷,狼卫求援唐朝廷,唐廷不答应出兵援助狼卫,所以唐朝成了狼卫的宿敌,狼卫誓报国仇家恨,另外,旅贲军在造纸坊(徐宾的)中搜出了许多大食金币,这些都是在说明,大食与唐朝交往是十分密切的。

本文不谈《长安十二时辰》剧情,由于笔者是个地道的吃货,我们来谈谈,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唐朝从大食引进了哪些作物?通过哪些途径?为什么会有这么频繁的贸易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食。

大食是唐代对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唐人借用了当时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称谓,在当时长安城内,外邦友人很多,有波斯人、粟特人、新罗人、东瀛人(日本人)还有大食人,在这些国家中大食是最强大,它和唐朝号称东西方两大帝国。

唐高宗时,大食打败波斯帝国后,派使者向唐朝贡,之后两国互动频繁,有官方派遣的使者朝贡、也有商人贸易往来、他们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商品,也传播了很多当时先进的技术,特别是通过丝绸之路日益频繁交往,对中西方技术发展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当然也有高仙芝领导怛逻斯战役,但这些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笔者就不一一阐述了。我们继续进入主题,浅析一下唐朝从大食引进了哪些产品和农作物。

唐朝从大食引进的产品和农作物

关于唐朝与大食之间的贸易,众所周知,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出土实物,均可证明唐朝输往大食的大宗商品主要是瓷器、丝绸等工艺品,同时一些经济作物,例如杏、桃、姜、肉桂、茶等也被引入大食;而唐朝引入的物产只有以玻璃器、香料为大宗产品。我们先来了解下大食的地理状况。

大食即现在的阿拉伯半岛,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幅员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地貌主要由沙漠、平原、山区构成,其中,大部分面积都是沙漠地区,此半岛地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干旱少雨,耕地贫乏,自然资源匮乏。

但在红海沿岸沙漠中有零星绿洲,阿拉伯人在这些适宜种植的地方培育出特有的农作物类物产,这些农作物主要以经济作物为主,它们随着大食人走出沙漠,传播到亚洲各国,一路向东来到了唐朝。到底有哪些农作物物产呢?

果木类

枣椰树(窟莽),唐朝引进了许多外来果木,有撒马尔罕的金桃、银桃,从大食引进的椰枣。《酉阳杂俎》记载,大唐椰枣树来自于波斯,但考古发现,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才是椰枣树的发源地,椰枣树从这里传到了阿拉伯半岛,显然波斯的椰枣树也是伊拉克两河流域传播过去的。也有说法认为,海湾地区的海尔半岛和沙特阿拉伯哈萨地区也是椰枣树故乡,总之,阿拉伯半岛是椰枣树产地无疑。

唐代的本草类著作里,对椰枣树外形、果实口感、营养价值都有明确记载,外形特征描述如下:树干无旁支,高达三、四丈,身径为五、六尺,树干顶部呈伞状,向四周伸出十几个枝叶,其叶似土藤,呈羽状,终年不凋。

《酉阳杂俎》对椰枣口味和营养价值记载“味甘如饧,可食”“味道甘甜似糖稀”。《新唐书·大食传》记载“大食土不可耕,灭波斯,破拂菻,始有粟麦仓庾。”

以上描述了椰枣甜腻的特点,糖分极高,是极佳的能量补充剂,自古以来就是粮食作物稀少的大食地区粮食替代品,耐寒喜热的椰枣树是大食的生命之树,椰枣成了大食代替米面的主食。

关于椰枣树在唐朝的种植传播,《岭表录异》记载,广州城内种植了椰枣树,因树叶形状似棕榈,人称为海棕。杜甫在《海棕行》诗中描述了四川绵阳涪江生长着这种海棕“移植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说明椰枣树不适合在长安地区种植,当时西域来的胡僧认得它,说明它是来自西域的舶来品。

椰枣树的果实椰枣在唐代文献多以“波斯枣”名字记载,也有借用国波斯语的音译称之为“窟莽”,还有称之为“千年枣”的,《册府元龟》记载,天宝五年,陀拔斯单国曾向唐朝进献“千年枣”,其实就是椰枣树,使得椰枣树在唐朝有着更广泛的传播。

石榴(丹若)

石榴早在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已经传入中国,到了唐朝,又从大食地区引进了石榴。石榴的原产地主要包括伊朗、阿富汗等国。

《酉阳杂俎》记载“大食、勿斯离国石榴重五六斤”

在唐人眼中,石榴来自于大食和勿斯离国(埃及),并且这些产地的石榴大而饱满;从汉代引入的石榴,到了唐朝社会种植已经很普遍了,但是重达五六斤的石榴还是很少见的,根据唐人对外来事物精益求精的态度,唐朝肯定会引进更加优质的品种来满足人们的要求,因而从大食引入重达五六斤的石榴更会受到唐人青睐。

虽然文献没有明确指出大食石榴在唐代传播情况,但唐朝许多文学作品都认为石榴是来自西域胡人,众所周知,西域胡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大食人,因此,他们笔下描述的石榴肯定会有来自大食的。

油橄榄(齐墩树),《酉阳杂俎》记载齐墩树产自波斯、拂林等国,但齐墩树最初是由阿拉伯地区赛米人种植培育的(张星烺研究),后经波斯传播出去的;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齐墩树的重要产地是大食。

有一点我们要弄清楚,齐墩树是油橄榄,方橄榄,与中国原产的“中国橄榄”并不是一个品种。

《酉阳杂俎》对大食橄榄记载“树高达二、三丈,花如柚子花芳香,果实似杨桃,五月成熟,西域人压榨成油料,用来炸食饼果,似唐人用巨胜(胡麻)。”

以上文献将橄榄果实外形特性,食用功能都做了详细介绍,可见唐人对橄榄并不陌生。《开元本草》记载,有一种波斯橄榄,颜色和中国橄榄相似,其果核用蜜糖腌渍后可食用,生长在邑州,可见,齐墩树在唐代有一定的传播范围。

关于果木类,由大食传入唐朝的还有很多,有胡榛子(阿月浑子)、没食子(无食之)等等,其中胡榛子是坚果树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大食人将它带入唐朝为了赚取利润,胡榛子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开心果,这是一种优质的经济作物,唐朝人不负众望,将它种植成功。没食子是一种落叶灌木,可用于防沙造林工程,其顽强的生命力同样受到唐朝人重视。

花草类

栀子花(蕃栀花),栀子花就是佛经中所提到的薝葡花,《诸蕃志》和《岭外代答》均记载栀子花产自于大食,因此可以确定唐朝栀子花产地就是大食。但在旱地栀子花就存在了,所以栀子花与前面笔者讲述的石榴一样,唐代又从大食引入的新品种。

栀子花在唐朝使用范围很广,《岭外代答》记载,广州龙涎能够发出香气,那时候因为使用了栀子花的缘故,韩愈在诗中也描述了栀子花已经被广泛地种植到了庭院和郊区。而在《唐新修本草》里,栀子花可以治疗胃中热气、目热赤痛、心中烦闷,由此可见,栀子花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生活中。

芦荟,《猪蕃志》记载,芦荟产地大食,属草本类植物,大食人将采集的芦荟放在容器内捣研成末状,之后用火熬制成膏药状,放置在皮袋里,把这个叫芦荟。其实芦荟的原产地是非洲,后来传到阿拉伯半岛(大食),因此,芦荟是通过大食人传入唐朝社会的。

大茉莉花(耶悉茗花),耶悉茗花跟笔者前面提到的石榴、栀子花一样,在唐以前就传入中国了,在东晋时期就有了耶悉茗花和末利的记载,唐朝时又引入了更好的品种。《酉阳杂俎》记载,耶悉茗花既产于波斯,也有产于拂林。唐代对耶悉茗花的记载比较详细,树高七、八尺,花朵白色,五个花瓣,不结果实;当耶悉茗花开放时,漫山遍野都是香气,跟岭南詹糖相似。

香料类

乳香(薰陆香),这是大食著名的香料,产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树脂,叶延珪《香谱》记载,乳香又叫薰陆,出自大食国南。《诸蕃志》也记载乳香产自大食的哈德拉毛海岸的三个地区。《本草纲目》也是这样记载的,因此可以断定乳香来自于大食。

在唐朝,乳香与其他香料一样是以焚烧的形式来使用的,对于这种特别贵重的香料,使用范围自然很窄。很多唐人用乳香来衬托另一个事物的金贵难得,比如在求佛的时候就常常用到,或用乳香炫富来体现自己的富有,比如待客时焚香做烛,乳香特别贵重,只流行于上层社会。

苏合香,在唐以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时,苏合香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到了唐代,苏合香进入中国又增加了海路这条线。关于苏合香的颤动,《本草纲目》和《褚蕃志》都记载产自大食国。

关于苏合香的制成,记载并不一样,唐以前的文献中,说它是由各种香汁煎熬而成的,并不是单一的树脂香。唐代及以后记载此香是一种树脂,《唐新修本草》说他跟紫真檀类似,重如石头,呈暗紫色,极其坚硬,有芳香,烧之呈灰白属于上品,这是一种高大乔木木质芳香,它能产一种带有香味的树胶,这树胶见风变凝固,这就是苏合香。而《太平广舆记》记载,苏合香是从树胶中提炼出来的,也倾向于苏合香是一种单一树脂香。

唐朝之前,苏合香由于价格昂贵只用于皇室、贵族当中,到了唐朝随着与大食物产的交流,苏合香也走进了普通寻常百姓家,人们用它熏衣物、被褥、帷帐等等,有唐一朝,苏合香被广泛应用。

蔷薇水,即蔷薇花的花露,又名蔷薇露,也是产自于大食国。在《太平寰宇记》和《诸蕃志》记载的是占城国曾派使者朝贡蔷薇水,但蔷薇水的真正产地是大食国,并且大食国多次用骆驼驮运蔷薇水到占城国,由此地再贩卖到其它地方。

大食国的蔷薇水到底是什么呢?据说是蔷薇花蒸馏所得的香水,但这种蔷薇花与中国本土蔷薇花不是一个品种。大食的蔷薇水用石蜡密封在玻璃瓶中,但香味依旧很浓郁,数十步范围依然能闻到。把它喷洒在衣服上,十多天香味依旧在。关于蔷薇水的使用还有如下记载:

《云仙杂记·大雅之文》记载“柳宗元得韩愈所寄诗,先以蔷薇露洗手,熏香后发读,曰大雅之文,正当如是。”

此外,大食的香料类植物还有金颜香、鸡舌香(丁香)等,金颜香与乳香、苏合香相类似,均有树脂提炼而成,唐人多用来作为佩带装饰之用,西域人也用它来涂抹身体,但金颜香的使用范围没有乳香、苏合香那么广泛。鸡舍香(丁香)与中国土生土长的紫丁香花不是一个品种,是大食诸国所产的形状似丁字,气味芬芳的桃金科植物丁香的果实;《诸蕃志》记载,鸡舍香可以祛除口臭,官员向皇帝奏报时,往往口含鸡舍香,类似于现在的口香糖。

药物类

阿魏,产自于大食的一种植物性药物,《诸蕃志》记载,阿魏是由树脂溢流所得。

对于阿魏的药用价值《酉阳杂俎》记载“其味辛、温。善主于风邪鬼注,并心腹中冷服饵。”

可见,在唐代,阿魏能帮助消化、消除积食,还能避鬼除邪。唐诗《桐江闲居》中记载“茶和阿魏暖,火种柏根磐”可见,阿魏在唐代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了。

阿勃参(吉莱阿德香膏),又称“麦加香膏”,是生长在阿拉伯半岛地区植物阿勃参的汁液,到了唐代,随大食人传入中国。阿勃参植物高一丈左右,树皮青白色,叶子两两相对,形状纤细,用刀斧砍阿勃参树枝,会流出浅绿色树胶,这种油就是麦加香膏的原料,其药用价值很高,还能杀虫、止痒、治疗创伤。

大食的麦加香膏很贵,其价值要贵于千金,在唐代普通老百姓人家很难觅到它的身影,但到了唐朝晚期,阿勃参已经被成功种植,但范围不是很广。

综上所述,在大食与唐朝进行商贸交流过程中,大食许多农作物都被引入唐朝,不论是果木类、花草类、香料类、或药物类,这些都是经济作物,传到唐朝后,经过培育、选种都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和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商品需求。

从大食众多的农作物引入唐朝的情况来看,品种多样,涉及到生活多个领域,为什么唐朝能够从大食引入这么多农作物,特别是经济作物呢?原因无外乎有如下几点,第一,发达的交通运输,既有汉武帝开拓的陆路丝绸之路,也有经过中国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及波斯湾的海上丝绸之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规模大,成本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物产成本。第二,兴盛的商业贸易,唐朝和大食是欧亚大陆上东西方最大、最繁盛的国家,繁荣之都的唐朝与商业之邦的大食,在历史上相遇碰撞出了贸易的火花。

笔者认为,发达的交通是物产传播的重要媒介,商业贸易是传播主要载体,那么稳定的政治、开放政策是物产传播的关键保障。大食的物产之所以能够在强大的唐朝极其广泛的范围传播,这跟伊斯兰重视商贸的古老传统是分不开的,但也得益于唐朝开明的政治,开放的政策。大食农作物正是乘着大唐稳定政局、开明政策的春风翱翔于唐朝社会。

大唐和大食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灿烂的文化,两国在亚洲大陆的东西方同时崛起,堪称亚欧大陆的双子星,国祚年的大唐,虽有安史之乱使其陷入动荡,但整体上来说李唐社会还是政治稳定、经济昌盛、政治开放的国度。而阿拉伯半岛在大唐时期走向了统一道路,政局稳定,重视贸易,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尤其是看重对唐朝的贸易,两个国家一拍即合,随即开启了贸易交流。

在两国在进行商贸交往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双方统治者的认可、鼓励和支持,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为其保驾护航,这也促进了大食农作物在唐代社会的传播,我们着重分析一下李唐王朝所采取的政策。

李唐王朝在对外政策上,奉行友好相处、互惠互利、尊重双方风俗习惯等政策;早在唐太宗时期,他就提出华夷平等、朕皆爱之,从而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唐朝统治者则被尊称为“天可汗”。

《新唐书·大食传》记载“开元初,复遣使献马,谒见不拜,有司将劾之。中书令张说谓殊俗慕义,不可置于罪。玄宗赦之。”《唐律疏议》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由此可见,唐朝对于朝见的使者也是尊重对方习俗、以己行礼。唐朝是,有很多大食、波斯等国商人居住在广州等地,对于这些人的管理,唐朝采取依己而治,对于来自同一国家的商人犯了罪,依照他们自己国家的法律惩治;如果不是同一国的人,就依据唐律惩罚。

在经济方面,唐朝政府的开明政策表现在实行市舶贸易和互市贸易,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诸国的贸易交往叫“互市”;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乘船舶与阿拉伯半岛进行的贸易称作“市舶”贸易。唐政府设立“互市监”管理互市贸易,已经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对于市舶贸易也设立了市舶使来进行管理。

《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年,将周庆立为安南市舶使,与波斯僧广造奇巧,将以进内。监选使、殿中侍御史柳泽上书谏,上嘉纳之。”

市舶使总揽海上对外贸易事宜,其职能还有对船舶征税、为皇家采购舶来品,负责管理商人向皇帝的贡品,对整个市场进行监督、管理,最重要的是他们负责招商、鼓励贸易发展。因此,在盛唐时期,广州港船舶川流不息,各种舶来品琳琅满目、品种丰富。

文化方面,唐王朝对外来宗教采取包容态度,在唐朝,从中亚、西亚等地传入的袄教、摩尼教、伊利斯教、景教等外来宗教开始传播,唐王朝不仅不加以禁止,而且还鼓励他们发展,就伊斯兰教而言,唐王朝允许伊斯兰教徒居住的地区可以修建清真寺。

《行经记》记载“又有礼堂,容数万人,每七日,王出礼拜”

正是李唐王朝对外来宗教的包容,来自中亚、西亚的诸多外教与中原文化一起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明。

当然,大食与唐朝贸易交流频繁,能够共同发展也离不开大食开明、开放的政策,大食的开放政策与伊斯兰教教义有很大关系,默罕默德曾鼓励门徒向外发展“求知,哪怕远在中国”。此外,大食统治者拥有积极对外开放的心态,他们曾下下属许诺,谁先征服中国,即命谁为中国总督。正是因为这种心态,屈底波成为对外扩张的名将,奠定了大食在中亚的地位;而阿拔斯朝使大食与唐朝商贸获得达到鼎盛期,促进了大食物产在唐朝传播。

总之,笔者认为,唐朝和大食稳定的政治环境,开明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食农作物在唐朝的传播,也为农作物传播提供了政治保障,而兴盛的商业贸易,发达的海陆交通更为大食农作物在唐朝落户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唐律疏议》、《酉阳杂俎》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