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基层稳则全局稳。建立更加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一直是群众的共同期盼。
地处淄博市桓台县西北的马桥镇共有52个行政村,户籍人口5.2万。其中旧村改造新建社区17个,住宅楼约余栋,安置居民约1.2万余户,城镇化水平高,走在了全市前列。旧村搬迁入社区,不是简单的百姓上楼,且辖区内企业多,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居住在此,如何为辖区群众和流动人员提供高效的物业服务,成为村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
为了解答好这一课题,马桥镇强化“党建引领、一网三联、全员共治”治理模式,依据自身基层特点,创新社会治理路径,探索推行“5+5红色物业”模式。党建引领下,利用积分赋能社区治理、聚拢民心,蹚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五级联动”外地人变为“自家人”
眼下正值杨絮飘飞的时节。这几天里,马桥镇后金村9号楼的楼长何文娟一直带着“志愿者”打扫清理。
所说的“志愿者”,其实大多是何文娟作为一楼之长所管理的居民。何文娟担任着4个楼道的楼长,服务着40户住家。作为村里“红色物业”五级联动体系中的“红色楼长”,她成为了与网格终端的“末梢神经”最亲密接触的一环。
红色楼长(单元长)与村党组织、红色物业管理办公室、村物业服务站、网格党小组共同构成“红色物业”的“五级联动”组织体系。而“红色物业”,正是让后金村的一网三联从“网不全、拢不齐”走向“管好家、当好家”的一种新而有力的探索。
后金村共有居民楼46座,居民户,共人,其中有超过六分之一的居民来自于外村,或者是流动人口。年,在推动一网三联基层治理方式的大环境下,后金村用原来村民小组的形式来划分网格,这就产生了外村人和流动人口没被“网进来”的问题。被“漏”下的人认为自己是“外人”,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后金村村“两委”意识到必须打破行政村的界限,找到一条纽带,把住在社区的外村人也拧到一根绳上来。
红色物业,就是这条纽带。
后金村改变原有划分方式,把社区分为12个网格,每个网格5名红色楼长,根据楼的大小,分配1到2人挂包1栋楼。社区所有居民都建立诚信档案,纳入诚信管理。这样一来,党组织的链条延伸到了每一户家门口,也让外来居民对自己“社区居民”的身份有了心理认定。
从环境卫生到治安巡逻,从水电管护到志愿服务等,只要是社区居民,都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获得信用积分,并每月进行公示评比和积分兑换。社区居民一改往日有物业公司时有事“找人管”的状态,成了现在有了红色物业有事“自愿管”的状态。“像外村在咱们社区住的居民,以前要从社区的自动饮水机买水喝,但现在有了信用积分,每个月可以兑换10桶饮用水。”后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金强说,“事虽然是小事,但会让他们觉得村里拿他们重视起来了,让他们认为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当楼长一年以来,何文娟也能清楚地看到了环境卫生和人心的变化。以前她说“这里不能乱放杂物”时,会听到“关你什么事”这样的言语,而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了不再把自己的东西放到公共区域;以前当她看到有人总往楼道放垃圾时,就自己默默地一次次去清理,现在大家都是自觉去打扫卫生挣积分……
如此,后金村基层治理效能得到了明显提升,且通过组建红色物业,物业运营成本也降了下来。金强告诉记者,红色物业成立前,他们村一直通过社会化物业公司进驻来管理小区,每年的物业运营成本在60万元左右。物业成本高,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也提不起来,这些年下来,村里卫生状况没有明显改善。而成立红色物业之后,没有了聘请外来物业的支出,一年下来,能节省40万元的支出。且村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环境卫生、社区治安等各方面实现了提档升级。
积分赋能“失能”排水沟被打通
5月18日,北营一村43条排水沟的清淤工作,进入了最后的收尾阶段。郑淑永正站在沟里,一锨一锨地清理着沟里的淤泥。他最近只要有空都来挖沟、清理垃圾,干完活后就去村里的积分超市兑换日用品。“昨天我才兑换了一桶洗衣液。”郑淑永说。
北营一村红色物业后开展的第一项工作是从解决村里“堵点”——43条水沟开始的。近几年,社区里的设施和管理逐步老旧,排水沟被各种垃圾、砂土堵满。一下雨,社区里就形成内涝。去年秋天,村两委决定结合红色物业,发动居民开展志愿服务,并以当天干活、当天兑换的形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郑建顶说干得最热火朝天的时候,一天能有30人在志愿服务。
郑建顶算了一笔账,如果雇人来挖水沟,差不多要花费30余万元的费用。但是大家进行志愿服务和积分兑换,除去成本,村里差不多能省下将近30万的费用。这对于村里来说,真是扎紧了钱袋子的好事。
公共绿化带里的乱种乱搭、乱放杂物等问题是村里的第二个堵点。关于花池子里“谁比谁多占一点地”的小矛盾也时有发生。后来运用网格化精细管理,村里通过网格长、红色楼长收集民情民意,做出了统一种植桃树的决定。棵桃树替代了以前的乱搭乱种,安家被阳社区。网格内的卫生清理等工作,也全部实现了志愿服务。
“自从红色物业推动以来,居民通过志愿服务团结了,积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民心也聚起来了。”郑建顶说。看着棵桃树,他也忍不住畅想道:“等明年桃花开了,社区里也会很美丽。再等结了桃子,还能给大家分一分……”
化堵为疏百姓有了“开心农场”
5月19日下午,太阳带着夏日的烈烈热情前来光顾,而辛庄村委东边的一块土地上,村民们顶着炙热的太阳,忙得不亦乐乎。仔细看一道道田垄上,有的种着小葱,有的种着生菜、大豆等作物,品种之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原来的辛庄村,也面临着公共绿化区域乱种乱搭的问题。农民对土地有感情,虽然从平房搬上了楼房,但生活习惯却没那么容易改过来,总想在地里种点啥。于是公共绿化区域就成了大家竞相争种的“菜地”。
面对这一难题,辛庄村创新方法,化堵为疏,用“认领果树”和“划分闲置地”的方式,满足村民们的种植需求。辛庄村将村里一块40亩的闲置土地进行了规划,将土地按全村人来划分,每户将近一分地。村里布设了水利设施,修葺了进出道路,大家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随意种植喜欢的瓜果蔬菜,打造出了村民的“开心农场”。公共绿化带则由村里统一规划管理,利用积分奖惩机制,一旦发现有村民乱种乱搭,村里将收回划分的土地。
“土地平整、清运垃圾这些活,也都是通过咱们村民的志愿服务实现的。”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周金广说。
村民周克全是“开心农场”的管理员,平时负责农场里的设施保护、围挡安全,以及卫生等工作。他说“农场”很受村民的欢迎,“咱们农民愿意也喜欢种地。自己种菜,不但解决了赶集不方便的问题,还能保证吃上绿色蔬菜。”
除了“开心农场”,村里也开辟了“开心果园”,种植了棵果树,包括了桃树、苹果树、樱桃树等,村里一人领养一棵,领养人负责树木平时的养护。
后金村、北营一村和辛庄村的基层治理模式,是马桥镇将红色物业纳入村级“党建引领、一网三联、信用赋能”,释放网格精细化管理效能的生动体现。
马桥镇在进行基层治理时,以楼宇为单位,将全镇17个农村社区划分91个党建网格,同步设立91个网格党小组,选拔配置位红色楼长,建强网格架构,将党的组织链条延伸到小区、到楼栋、到家门。物管小区派驻“党建助管”,全覆盖建立红色物业党支部,建立“社区党支部、红色物业管理办公室、物业企业、网格党小组、红色楼长”“五位一体”组织架构,自管小区搭建“村党组织、红色物业管理办公室、村物业服务站、网格党小组、红色楼长”“五级联动”组织体系,形成多方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同时,推行“五联现场议事”制度,大事难事共同商议、跟进办理,有效解决居民关心的问题,打开物业、居民之间的“心疙瘩”。坚持“信用赋能”,利用积分奖惩政策调动群众参与本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通治理过程中的中梗阻,让基层治理形成良性循环。年以来,该镇各村共召开现场议事会次,解决难题个;共收集矛盾82个,化解纠纷65个。
乡村振兴卡积分出村也能兑换
从今年2月开始,建立一个可以进行积分兑换的商超联盟的想法被提了出来,而这个想法也在马桥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不断跑商户、与商户洽谈的过程中,慢慢酝酿发酵了起来。
今年4月,雏形初成的商超联盟开始在马桥镇投入试运营。这个联盟目前包含了20多家商户,涵盖了餐饮、超市、药店、影楼等多个应用场景。马桥镇政府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了乡村振兴卡,并开发了电子兑换平台,实现了积分数字化,镇域内可以进行通兑。这对于经济相对薄弱、无法负担积分兑换的村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措施。同时也健全了村镇县三级奖励机制,营造了浓厚的诚信志愿氛围。
马桥镇党委委员缪栋告诉记者,目前,第一批乡村振兴卡已经发放完毕。按照计划,未来几个月,乡村振兴卡发放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包括辖区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人员将实现每户一卡。
商超联盟的建立使得信用积分兑换不但实现了电子化,而且得以“破圈”,群众即使出了村也可以实现积分兑换。村、镇、县三级联动,基本实现了积分兑换的社会全覆盖。
马桥镇对“5+5红色物业”的探索和推进,是用小支点去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的新理念和新作为。“马桥镇将以‘5+5红色物业’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更多‘一网三联、信用赋能’应用场景的有益延伸;探索更多新生小城市高品质民生、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有效路径。”桓台县委常委、马桥镇党委书记张敬帅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马景阳成建强张永成张晓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