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李玫瑾教授不一定,这几个前提条件

“文

开心果妈妈(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做法。曾经老一辈的人们,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对于那些从小就不听话,调皮捣蛋的孩子,父母更多的是使用打骂教育。

而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一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打不得也骂不得,这些被捧在手心里呵护着长大的孩子,难道将来就一定会优秀了吗?其实还不一定。过分的宠溺只会毁了孩子的前途,那么孩子究竟能不能打?

父母的“打骂”教育,将孩子推向远处

森森是一个留守儿童,从记事起,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一直在城里打拼。等到森森上初中之后,由于村里的教学条件有限,父母将他接到了城市,希望能给他一个更好的教育资源。

但是到了父母身边之后,他们才发现,森森身上存在着很多不良习惯和问题。父母们也没教育过森森,他们唯一会的方式,便是“打骂”。他们经常打骂孩子,希望借助暴力教育的方式,去强行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上了初中的孩子,已经进入了一个青春叛逆期,森森面对父母的打骂,他从一开始的沉默,到后来经常和父母叫板,最后不出意外的落榜,没能考上高中,只好去了一个普通的职中学习。

职中毕业之后,他选择外出打工,远离自己的父母。如今已经28岁了,至今都不愿意回家,提起父母对自己的打骂教育,他依然无法原谅。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打骂教育,会让孩子心理遭受多么大的创伤。

孩子是打骂不得的“玻璃娃娃”?

前段时间热播的都市情感大戏《小欢喜》中,大男孩方一凡吸引了开心果妈妈的注意。虽然有时候,他会被脾气火爆的妈妈暴打,甚至还会遭受夫妻俩的混合双打,但是方一凡却乐观坚强,没心没肺而且安全感十足。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开心果妈妈认为,这是因为他是一个被爱养大的孩子,他也就更能懂得父母的苦心,而且在管教他的时候,父母的打骂是“聪明”打骂,不会挫伤孩子的自尊,更懂得倾听孩子的内心感受,所以让打骂教育成为了一种有效地手段。

孩子不能打,不能骂?李玫瑾教授:不一定,这几个前提条件需满足

李玫瑾教授对于打骂教育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孩子并不是不能通过打骂去教育,只是在没有建立足够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前提下,去盲目打骂孩子的话,会让孩子变得越发叛逆,甚至影响到亲子关系。

在李玫瑾教授的教育观里,孩子是先怕,才会敬,打骂教育,会让孩子怕自己,而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敬自己。并不是说孩子不能打不能骂,但是要看这几个前提条件是否满足。

1、家庭温馨

生活在和睦家庭中的孩子,内心安全感更足,他明白父母对自己的打骂,是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同时也不担心父母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不要自己,所以能够更加坦然地去面对错误。

2、自小在父母身边长大

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更能够适应父母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苦心和爱。建立了足够的亲子关系,父母即使偶尔打骂,孩子不会怨恨父母。

3、父母愿意聆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决定

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才能更加理解孩子。开心果妈妈建议,家长可以不断去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而且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应该学会放低自己的姿态,成为孩子的朋友,去了解孩子的内心。

此外,家长也需要注意,当孩子长时间不和自己谈心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是否是孩子已经对自己缺乏信任感了。

4、孩子自身性格活泼

像剧中的方一凡一样,天生性格就比较活泼乐观,这个时候就不会太在意这些外在的东西。性格开朗的人,他们更能够理解父母是为他们好,不会陷入情绪怪圈去钻牛角尖。

但开心果妈妈觉得,如果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敏感脆弱的话,这个时候再采用打骂教育,很有可能让孩子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走上极端之路。

开心果妈妈寄语:

父母要记住,打骂,可以成为一种教育方式,但是,这个教育的前提,一定是得满足以上4个条件。先怕才会敬,也需要让孩子有敬的理由。并且,父母也要清楚,打骂,是一种教育,而不是发泄自己怒火的渠道,更不是父母用来控制孩子的方式。

今日话题:你觉得在家庭教育中,“打骂”教育可取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