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国徽上刻着
“从海洋到海洋”这样一句话
你大概会想这一定是个岛国吧
作为地球第二大陆地面积国家
加拿大不可能会被与岛国联系起来
东临大西洋
西靠太平洋
北倚北冰洋
傲居全球第一的海岸线长度
枫叶国也是名副其实的
海产之国
加拿大海鲜之最
01{海鲜躺平宗师——象拔蚌}
“如果不是人类把我挖出来,我能在细软的泥沙里躺平一百年”——象拔蚌的人生箴言。
象拔蚌,潜泥蛤属,学名太平洋潜泥蛤,又叫皇帝蚌、高雅女神蛤,是已知最大的钻穴泥栖双壳纲贝类之一,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东海岸。
叫它象拔蚌,是因为它长着一根长长的虹吸管,酷似象鼻。但如此丑陋的它为何又被称为高雅女神哈呢?
潜泥蛤属拉丁文名“Panopea”,是古希腊神话里希腊神Thespius和Megamede的女儿,所以潜泥蛤属又称为女神蛤属。而象拔蚌在其属目中“长相突出”而且价格昂贵,人们便给它加上了“高雅”的前缀。
(年幼的象拔蚌其实挺可爱,有点像开心果)
我们有时候会用“乌龟运动少却长命”来为自己“诡辩”,为了出点新意,下次再跟朋友“吹嘘”,你还可以举个例子:象拔蚌从来不动,随随便便活多岁…….据记载,迄今为止发现的寿命最长的象拔蚌为岁。
象拔蚌是世界上最懒的物种之一,从幼年时起,便藏进了泥沙里,仅靠虹吸管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0多年时光漫漫,双壳也长成了15cm大小终于成年,此时,它足部已经高度退化,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再也不能挪动分毫。
象拔蚌寿命长当然不是因为完全“躺平”,而是它的细胞分裂倍增能力强,大约可达40-60次。加之它会适应自然环境以“夏眠”与“冬眠”来度过不良季节。
这样看来,早早的被人类捞起重获新生,或许才是象拔蚌所期待的,这可能也是它们在拔出沙土的那一刻,开心喷水的原因。
但生活在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冷洌纯净水域的野生象拔蚌就没那么“好运”了。
加拿大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自然会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获取食物,而捕捞象拔蚌又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需要潜水到深海用铁铲挖出一米多深的坑才能捕捞起。
再加之他们喜欢冷食却没有生食的习惯,烹饪好的象拔蚌冷却后肉质会变柴变硬,刺身象拔蚌这一人间极致美味也不受他们待见。只有靠近海边且不太富裕的加拿大人,才会偶尔捕捞象拔蚌作为充饥的食物。
直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象拔蚌在亚洲市场的风靡,加拿大才开始商业采捕,并预计到了象拔蚌的远大“钱景”。
为何亚洲地区对象拔蚌情有独钟?
比鱼肉它更有嚼劲,比其它贝类又更加绵软,鲜味更为浓烈,不成为顶尖刺身食材那就是天大的浪费。日本人也就成为了助推象拔蚌走向海鲜舞台中心的主力军。
“吃啥补啥”在亚洲地区可不只是中国人的执念,象拔蚌一眼看去,长得像人体的某个器官,自然有很多人迷恋于它。毫不夸张的说,象拔蚌之所以如此昂贵,一方面是加拿大政府在严格限制捕捞量,以维持产业的可持续,而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人跟日本人对它的疯狂哄抬。
收购价15美元一磅,送到中餐厅就成了美元一磅,这还是在国外。
从上世纪80年代左右,象拔蚌来到中国,“身份地位”一时间竟超过了澳洲龙虾,成了土豪们体现阔气的资本,凡是桌上能摆上一盘象拔蚌刺身,那便是妥妥的有钱人。
到今天,加拿大象拔蚌每年的商业捕捞量也才吨左右。80%会出口到国外,主要出口至亚洲地区,中国就有89%的象拔蚌来自加拿大。
02{因“名”而名的海鲜——北极贝}
“食材都是生的”是大部分人对刺身的认知,金枪鱼刺身,三文鱼刺身,鲣鱼刺身等,都是生鲜食材,而且颜色鲜红。
北极贝却是另类的存在,它以熟食的身份混进了刺身界。而且更为特别的是:刺身拼盘的北极贝,红色不是它的本来色。
“北极贝”的中文名叫斯廷普森蛤蜊(Mactromerispolynyma),主要分布于北冰洋沿岸、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冰冷水域,加拿大产出了全球90%的野生北极贝。
加拿大北极贝通常栖息在50m左右的冰冷海底,常年0~5℃度寒冷水温,使其需要12~15年才能长到15cm左右。
北极贝捕捞离水后会很快死亡,需要保存的话,必须快速烫煮加工,让原本灰黑色的外表变成鲜红色。所以北极贝刺身,基本都是熟食了,这也是我们吃到的北极贝刺身都是红色的原因。
实际上,我们通常说到的“北极贝”,包括产自加拿大的“北极贝”跟产自日本的“北寄贝”。
“北寄贝”和“北极贝”都属于帘蛤目的马珂蛤科,亲缘关系较近,两者无论外观或口感都较为相似。
“北寄贝”的中文名称叫库页岛马珂蛤,主要分布于日本北部和朝鲜半岛周边,产量稀少,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吃北寄贝时的日本北海道地区,是非常昂贵的海鲜之一。
而生活在加拿大周边的“北极贝”则因为政府限制鳕鱼等主要鱼类的捕捞量,而被当地渔民大量捕捞,又因当地人并不待见它,所以价格非常低廉。
日本商人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将北极贝带到了日本市场,且以北极水产为卖点,以“北极贝”命名,此时斯廷普森蛤蜊才有了今天的名字“北极贝”。
只不过,当时“北极贝”这个名字并不被日本人买账,商人们又将产于加拿大的北极贝用名字再次进行“伪装”,沿用了“北寄贝”这个在日本人心中有着至高地位的名字,随后,也就开始火遍整个亚洲地区。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却来了一个反转,以“北寄贝”身份走进中国的加拿大北极贝,在中国重新找回了应该属于它的名字。“北寄贝”对于中国人而言毫无特殊含义,而寄字出现在海鲜产品上,最能让人联想到的是“寄生虫”,显然“北极地区的海鲜,纯净无污染”更具吸引力,于是他们又将“北寄贝”改回为北极贝,它也随着改名北极贝在中国市场开始火爆起来。
03{影响世界发展历程的海鲜——加拿大鳕鱼}
象拔蚌跟北极贝,都不是加拿大人爱吃的海鲜,作为海产大国的他们,最喜欢吃的海鲜是什么呢——鳕鱼
鳕鱼指鳕属鱼类,分为大西洋鳕鱼、格陵兰鳕鱼和太平洋鳕鱼,是全世界年捕捞量最大的鱼类之一。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物种,在1亿多年前的恐龙称霸的白垩纪时期,鳕鱼就已经进化成了现在的样子。
群居类鳕鱼,习惯贴着海底前进,整个行进过程中,它们会张开大嘴不停的吃,没有哪种海洋生物敢惹摆着八卦阵碾压式前进的鳕鱼。他们就像行军蚁一样,所过之处,寸草不留。
大西洋鳕鱼依旧保持着原始的生活习性,在海底横行霸道。
格林兰极品鳕鱼,体内有一种抗冻蛋白,能够让它在冰水当中生存。而一旦被打捞上来,这种蛋白就会失效,整条鱼会立刻结冰。
20世纪以前,加拿大鳕鱼的数量只能用恐怖二字来形容,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渔场,曾经有一个绰号:踩着鳕鱼背就能上岸的地方。
直到它们碰到了第一个天敌——人类,鳕鱼的数量,便开始锐减。
鳕鱼成为人类的食材,要追溯到公元八世纪,那时鳕鱼就成为维京人的主要捕获物种,而且《国家地理》曾经把鳕鱼列为影响人类发展动物的第一名。
《鳕鱼往事》记载的关于鳕鱼的故事:
中世纪,在西班牙的北部,有一个神秘的种族——巴斯克。他们发现了北美地区的大批鳕鱼群,并懂得如何将鳕鱼腌制起来,使它们在运输到欧美地区漫长的航海途中保持营养而不致腐烂;
中世纪欧洲教会规定,在斋戒日不得吃肉,但可以吃凉性食物。守斋日包括每周的星期五和大斋节,另外还包括了宗教日历上所有特别加注的日子。这样一来,一年中就有大半年是禁肉日。所以到后来,守斋日就变成了吃腌鳕鱼干的日子,鳕鱼也几乎成了宗教的象征。年代,欧洲各国的探险家都开始出海,尾随巴斯克人想要找到鳕鱼渔场。年,英格兰国王派出自己的探险家(JohnCabot)去找新大陆,不久之后探险家就来到了那片布满礁石的浅滩,也看到了无穷无尽的鳕鱼。于是,他就宣布,这里是英格兰国王的领土——新发现的土地——纽芬兰(Newfoundland)。若不是因为鳕鱼,欧洲人或许根本瞧不上不产白银的北美,但富饶的鳕鱼渔场无疑是座海上金矿,短短几十年间,欧洲各国发起了上百次前往纽芬兰、新英格兰的远征。
殖民者把鳕鱼干运到西非,买得奴隶后再把他们运往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生产蔗糖,鳕鱼、奴隶和蜜糖之间的贸易关系由此诞生,北美大陆也因此而发展起来。
此后,鳕鱼变成了加拿大人最爱的海产品,也因此开启了疯狂的捕捞之程。
尤其是到上世纪50年代,鳕鱼碰到了第二个天敌——机械化拖网捕鱼船。
机械化拖网捕鱼船一个小时就能捕获吨,而过去一艘传统渔船一年才能捕获多吨。
随后,加拿大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由于整个生态系统已经被严重破坏,在之后几十年的限捕政策之下,鳕鱼数量依然在逐年减少。
年,加拿大政府颁布了禁渔令,直到今天,昔日“取之不尽”的鳕鱼依然十分稀少,以盛产鳕鱼闻名的纽芬兰渔场,如今已经演变成了野生北极虾的盛产地。
从象拔蚌到北极贝,再到纽因特人的冰雪世界,被地球四大洋之中其三围绕着的加拿大,有令人艳羡的丰富物产与极地自然风景,加拿大或许不再是我们眼中的地广人稀,而是自然的天选之地。
下一期,我们将带大家走进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这个世界上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度里,热带雨林气候里的美味海鲜又有多少似曾相识的感觉。